來源:幼教網 2018-09-17 14:52:11
三、材料的設計--精心準備
科學活動所提供的材料應體現著探索的價值,體現著隱性指導。教師要圍繞活動目標給幼兒提供材料,確保活動效果的最佳化。
材料的提供應注意以下幾點:
1、多樣化
操作材料的多樣化能確保幼兒探索過程的進一步豐富。如:《讓紙和筆站起來》這一活動,教師首先要考慮讓紙和筆站起來需要外力的幫助,什么材料可以幫助紙和筆站起來?有哪些方法?再根據方法的種類提供幫助紙和筆站起來的輔助材料--夾子、橡皮圈、膠布、橡皮泥、盒子、繩子積木等;《有趣的復制》這一活動可提供能夠復制的多種材料--剪刀、筆、印章、復寫紙、模型、模具等。(注意:同種方法的材料數量應有所控制--詳見材料的數量)
2、嚴謹性
操作材料應根據活動的需要而提供,如:小班的《掉下來了》這一活動要讓幼兒觀察什么材料是直落的,什么材料是飄落的?由于室內高度的限制易造成現象不明顯。因此,選材要注意嚴謹性,確保孩子觀察到最明顯的現象。我們選擇雞毛(從烏雞的身上尋找出最輕的絨毛)、紙花、彩帶為飄落材料,積木、花片為直落材料。再如:大班的《有趣的泡泡》這一活動是讓幼兒觀察泡泡的成形與吹泡泡工具之間的關系。因此,泡泡水的制作比例要配好,讓幼兒一吹就能觀察到泡泡的成形,加入少許的甘油,會使泡泡更持久,方便幼兒觀察;制作工具的材料則選擇八芯的電話線,柔軟度適中,便于幼兒制作又避免了不安全因素。
3、結構性(層次性)
操作材料可提供成品、半成品或廢品,供幼兒自主選擇,有利于幼兒的深入探究。如:《神奇的不倒娃》中教師提供的不倒娃有可拆的與不可拆的,便于幼兒進一步研究;《修椅子》中教師提供的釘子有長的、短的、粗的、細的、尖的、扁的、圓的、彎的、壞的,錘子有大的、小的、雙頭的等不同的工具,讓幼兒在操作中進行比較研究。其實,材料蘊藏著隱性指導,很多探究的問題盡蘊涵在材料之中,孩子通過對不同材料的操作,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
4、材料的數量
操作材料的數量提供以滿足幼兒的探索需要為宜。材料太少,對幼兒來說,缺乏挑戰性,探索過程不夠豐富;材料太多,會分散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的探索出現盲目性,不易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種材料太多反而會影響探索過程的豐富,孩子間會跟風而使用同種材料操作,所探索的方法會受到限制。如:《有趣的復制》,如果教師提供的印章太多,大多孩子一節課都在印,而較少孩子去探索畫、寫、折、剪等其它方法。因此,教師應根據探索方法的種類提供材料數量,同種方法的材料數量應有所控制,并非越多越好,這樣有利于幼兒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活動過程的設計--靈活調控
科學活動不同于其它活動,在指導過程中有時是教師難以預測的,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指導。因此,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具有靈活的調控能力。
★幼兒的操作--細心觀察
孩子的學習有不受干擾的權利。教師應學會安靜地、仔細地觀察幼兒,傾聽幼兒的問題和談論,不要打斷幼兒的思路,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幼兒。這樣,才能了解幼兒的真實想法。如:《親親泥土》中讓幼兒觀察各種各樣的泥土,當觀察到幾種爛泥時,孩子們談論開了:"像大便,可怕極了"、"像牛拉的屎"、"像小朋友吐出來的東西"雖然聽起來不太雅觀,但是他們表述得具體形象,更可貴的是孩子們樂于表達、大膽表達。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