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7 14:23:43
(二)“花紙帕”教學過程的評析與建議
1.教師不自覺地引導幼兒模仿范例作品。
在“花紙帕”活動過程中,教師給予了幼兒兩次自主操作的機會,然而這兩次“自由創作”之前,教師都對幼兒進行了教學示范。第一次把正方形的宣紙對折兩次成為小正方形,對小正方形的四個角進行不同色暈染。第二次將宣紙對角折兩次成為小三角形,對小三角形三個角進行不同色暈染,教師在示范暈染方法時還強調:把紙浸入顏料后要口數1、2、3,數完后才能將紙取出。就是在幼兒自主創作的過程中,教師都忍不住好幾次伸手握住幼兒的手,控制暈染,幫助幼兒數“1,2,3”,生怕幼兒的操作不慎,“毀掉”了作品。以至于幼兒的作品中,除了極少量特殊作品,很多作品除了顏色之外,其他特征驚人相似,成果單一。教師進行的兩次教學示范,除了折紙方法的變化,并未對幼兒進行創意方面的啟發。
建議:教師一開始便可以啟發幼兒將宣紙折疊成不同的形狀,組織幼兒討論宣紙折疊的形狀與打開后紙帕上圖形的關系;暈染的過程中,讓幼兒通過比較暈染時間長短的不同,探索暈染停留時間與作品上暈成形狀的大小之間的關系,讓幼兒思考如何暈染出不同的形狀等等。教學示范在這個活動中是應該和必要的,直觀的教學示范可以讓幼兒具體了解操作的方法。然而,教師在示范時,應該對幼兒進行引導,鼓勵幼兒找到不同的方法進行創作。示范的作用在于啟發,而不是束縛幼兒。長期模仿會使幼兒失去創造力,以至于他們離開了范例作品就不會作畫了。
2.教師對教學過程的高控制,壓抑了幼兒情感表達,對他們的反饋不夠重視,活動中缺乏正確的引導和一味回避幼兒的新興趣點。
“花紙帕”活動中的導入環節,教師做得很出色,用變魔術的方法變出花紙帕,引起了幼兒的好奇和學習興趣。然而在接下來的活動過程中,教師嚴格執行預定的教學計劃,一步一步地教授花紙帕的制作方法.同時反復強調對稱圖形概念的學習和理解。在幼兒自主操作的環節中,教師不僅未能與幼兒進行有效溝通,指導幼兒去嘗試創造,反而在旁不斷給予動作“指導”,阻礙了幼兒的探索。為保持安靜,教師還與幼兒“約定”:要專心于自己的操作,同伴之間不要講話,阻礙了幼兒之間的交流與相互啟迪。總之,教師關注自己對活動過程的控制而缺少啟發性的引導。
建議:在魔術使幼兒產生興趣后,就要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和工具,讓幼兒充分探索和體驗。并且,在幼兒操作的過程中,教師要細致觀察.適時給予幼兒幫助和啟發。如向幼兒提出問題讓他們去思索.提出假設讓他們去驗證。另外,在幼兒興趣點發生變化時.要根據多數幼兒的實際狀況對活動進行必要的調整。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師在美術教學活動中要有開放的心態,允許幼兒之間不同觀點的碰撞以及藝術體驗的交流。
3.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幼兒的評價過于寬泛,小結環節的評價流于形式。
在“花紙帕”活動過程中聽到的高頻率評價為“哇,你是第一名!”“寶貝真棒!”“真美的作品”。這類空洞的評價并不具有指導幼兒改進和提升自己作品的作用,過分使用還可能導致幼兒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評和建議。
在作品交流環節,當幼兒回顧制作花紙帕的過程和講述自己的紙帕的寓意時,還沒等孩子表達完,教師為了節省時間就自己代為表述。教師不僅剝奪了幼兒表達的機會,更加嚴重的是很有可能曲解幼兒作品的原始創作想法。
建議:在對幼兒作品進行評價時,要給予具體的、啟迪性的鼓勵和建議。特別是活動過程中的評價,教師應該把興趣、情感和操作體驗作為評價的重點,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和導向功能,引導幼兒關注自己的操作體驗和審美感受。
還必須指出的是:在幼兒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說明或表述時,教師要能夠耐心地傾聽,站在幼兒的角度,體會其內心的感受,真正讀懂幼兒的作品。萬不可武斷地打斷幼兒的表述,也不可以連續發問的方式,限制幼兒的思維或者造成其心理緊張。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