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9-14 08:56:18
同樣,對于光有沒有聲音,幾乎所有幼兒都能表達出否定意見,即使小班的好好雖然快速說出“聽見過光的聲音——啪”,但馬上就自己笑著說:“那是燈泡爆掉了。”
當問及光的樣子(形狀)和能否被抓到時,幼兒都表現出游戲的探索興趣,幾乎都做出了可愛瞇眼表情去看光和抓光,“小小的,像灰塵一樣”,“沒有什么形狀”,“就是空氣啊,抓不住的”,“到處都是,抱不完的”。最后,麗麗居然創意地喊出:“眼睛閉上,捂住眼睛,什么光都沒有了,啊,我們是瞎子羅!”最后,即使是中、小班的幼兒似乎也能夠同意大孩子講出的“氣”,“不是空氣,是光氣”,“閉上眼睛,氣就進不來了”。圍繞著不同于空氣的“光氣”,孩子們甚至做起了氣功的招式。
3、對于光的用途和感受,幼兒呈現了多樣的直接和間接經驗,大多是對已然事實做出與目的、意圖相關的表述。
對于太陽光,更多體現出對意圖的揣摩,“可以照亮大地啊”,“它不能一直躲著我們啊,一個人不好玩的,很悶的”;對于燈光,覺得人是可以自由“開燈、關燈”的,似乎已經暗含了目光和電光的區別,“晚上開燈,才免得看不見東西”,“晚上沒有燈,我們覺得害怕的,黑糊糊的,嚇人”;對于光帶給他們的感受,他們大多表示有光、明亮的地方讓他們覺得安全和溫暖;而且,光除了給人這么多好處之外,還可以做影子游戲。不過,對于冬天的光和夏天的光,大家一致喜歡冬天的,可以曬太陽變暖和,而夏天的光“太熱”。除了目光和電光的用途,孟然提出了激光,引起了其他兩個男孩子對“激光手槍”的關注,而女孩子們對于媽媽做的“激光雙眼皮”很是好奇,雖然這些都是間接經驗,但很明顯他們的驚訝聲已經表現出他們對這種神奇的光很感興趣。
4、對于光與視覺的關系,幼兒幾乎都認為“瞎子是看不見光的”,而對于看不見的“不可見光”,他們認為是不存在的。戴眼鏡的孟然說:“除非實在是太近視了,只看得見一點點,像半個瞎子一樣。”孩子們還假設.如果把眼睛閉上,“捂得太緊.是看不見光了,輕輕閉上,還是可以看見一點點的亮,只是不清楚了,如果眼皮像眼鏡一樣是透明的,也還是可以看見的。”在玩“捉迷藏”時,中、大班幼兒非常警覺“蒙眼人”的眼睛是否真的蒙嚴了,也刻意讓自己藏在陰暗的角落里。當被問及原因時,他們非常肯定地說“這樣他就看不見我們了”。“這里的光少一些”。這些話語似乎表明,幼兒已經意識到視覺對于感受光來說是非常關鍵的。而瞎子,也許只會靠著燈感覺一點“熱氣”,而沒有“光亮”。
相關分析
1、幼兒對光這種物理現象的感知大多來源自己的日常經驗,尤其是視覺直接經驗。在探索欲非常強的幼兒期,充分擴充對物質世界的感知經驗是他們無窮的生活樂趣,他們的科學概念的建構很明顯受著相應直接經驗的影響。所以,給予孩子接觸各種物理現象的機會和操作環境,是對于孩子建構科學概念比較合理的一種方式。而教師的活動設計能力是個關鍵因素,否則,很可能成為無結構的無主題變奏。
2、幼兒關于“光”的認識體現出樸素特點。(關于“光氣”的假想和中國古代人對光的認識很相似,當然,這也體現出中國“氣文化”的影響。)盡管幼兒生活中見識過各色豐富的光,但仍會首先把光和各種光源聯系起來;受著氣文化的影響,又能立即把光源和光分開來考慮。
3、利用物理現象與幼兒一起做科學探索游戲的意義是多重的。“踩影子”和“捉迷藏”游戲不僅提起了他們對于光的現象的興趣,也是和想像相關的社會性游戲。在與這6名幼兒談話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有趣的事件,比如曾經連續3天,院子里十幾個小朋友都參與了追逐夕陽下的影子的游戲;還有一個小朋友為了展示她發現的因搖晃路燈而產生的“光”的放射狀和顫動感。使盡渾身解數把手腳展開,顫動地跳著、轉著、抖著,活脫脫一段上乘的創意舞蹈;還有一位小朋友為了讓其他同伴相信他心目中最厲害的“激光”,竟然非要讓媽媽出場,給大家展示她用“激光”手術做的雙眼皮。凡此樂事,舉不勝舉。這樣的研究方法,比我們在孤燈下和那些深奧的“波粒二像性”打交道有趣得多啊。
備注——“踩影子”游戲方法:奔跑著踩上別人的影子時,嘴里就高喊著“光”,因為這個詞音調很高,喊出來短促而且有氣魄,響亮,很有感染力。最先是研究者和一名幼兒帶頭玩,后來參與游戲的人就越來越多了,最后竟然形成一種很有規模的黃昏賽跑活動。鍛煉了孩子的身體,家長喜歡;宣泄了能量,體驗了群體追逐的快樂,孩子也喜歡。研究者借著第一日的成功,第二日在幼兒提出游戲前就先拋出問題了,告訴幼兒要回答了才能一起游戲。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