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8-28 14:55:36
目前,大家對精英關注點是他的解題能力,但解題能力并不是精英的本質屬性。一位數學家說:“高考題一做就會,還有思維嗎!”
不要對孩子輕言輸和贏。有的孩子比較早熟,有的孩子比較晚熟。輕易對孩子的表現說贏和輸,可能會有一定正面激勵作用,但負面的影響不可忽視。用什么標準和方式測量孩子的輸和贏值得探討。輕易地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口號誤導了很多家長,弄不清情況就胡亂‘賽跑’,孩子能跑多遠呢?
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線是誤導
最近有好幾位母親向我抱怨,說假期忙得要死,每天忙著在孩子各種才藝班和補習班之間接接送送,孩子還整天板個臭臉。問及原因,她們異口同聲說要盡早開發孩子大腦潛能,怕他們“輸在起跑線上”。現在,這句話儼然成了諸多天價幼兒園、早教班的最佳廣告詞了。其實這是一個誤區。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重要”,這句話對孩子來說尤為重要。興趣才是人一生發展的動力,所以只有適性發展加上一點點的肯定,才能有很大的成就。人生不是一場百米賽,而是馬拉松。過于強調早教,雖然會讓孩子早一點具備一些知識,但可能因此終生喪失對追求這些知識的興趣,以致“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教養孩子,其實順其天性即可,柳宗元說得好,“其根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種下了種子,不要時時挖起來看,而是耐心等待,它自然以豐碩的果實來回報你。孩子如果有莫扎特的能力,我們給他莫扎特的環境,他會成為莫扎特;就算沒有苦心培養而任其自由發展,“生命自己會找出路”,過程雖然會坎坷,他還是有可能會成為莫扎特。最怕的是孩子不是莫扎特,卻一定要他變成莫扎特,這時雙方都很痛苦。
而從神經學上來說,本沒有“輸在起跑點上”這回事。一方面,“大腦潛能只開發了10%”這樣的說法本來就有待考證,大腦占我們體重的2%,卻占用了我們身體20%的能源,是不可能只有10%在工作,其余的90%閑著沒事干的。
另一方面,大腦用進廢退,心理學已發現終身學習的神經機制,也就是說人生處處都是起跑線。盲人在讀點字時,常人通常負責視覺的大腦皮質部位,在他們卻被觸覺征用了。而正常人眼睛蒙住五天后,其視覺皮質的功用也會產生改變,去做聽覺、觸覺方面的事。
另外的實驗也證明,大腦不停因外界需求而改變神經回路的連接,比如管記憶的海馬回的神經細胞會長出新的神經元。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