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23 09:40:01
現在有很多的產后新媽媽會遇到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尤其是在產后應該怎么重視和預防產后后遺癥的問題,因為產后的病癥預防對產后的身體恢復起著至關重大的作用,如果產后不按科學的方法來重視和預防各種病癥就會給產婦留下很多的后遺癥,那么,產后新媽媽該如何預防產后后遺癥的呢?怎樣才能讓身體更好的恢復呢?
1、疼痛:生產過后,子宮猶如一個木瓜那么大,要恢復到正常的鵝蛋般大小,有個過程。恢復期間,子宮收縮時會感覺疼痛,但大部分人只會在產后一周左右感覺到,之后痛楚感會漸漸消退。其他的疼痛,如剖腹產傷口疼、會陰傷口疼,或者個別人會有腰骨疼痛等,都是正常的。一般來說,經過休息、服用止痛藥或物理治療、運動等,疼痛感會有效得到舒緩,但如果痛楚感突然之間再次出現,那么可能是發炎的先兆,如突然出現乳房疼痛,就要懷疑是乳腺發炎了。
2、發燒:如果出現發燒現象,有可能是因為身體某個部位發炎所致,例如子宮、宮腔、尿道、會陰傷口、腹部傷口以及乳腺等發炎。一般來說,在產后第一個星期都不會有上述情況出現的話,往后出現的幾率就很小。
進行母乳喂養的媽媽要留意會否出現乳腺炎,癥狀主要是發燒、乳房疼痛,甚至皮膚上有紅印,感覺灼熱等。如果有這些情況發生,就要及早看醫生,醫生會建議吃抗生素進行治療,短期不會影響到母乳喂養,但如果到后期出現了化膿的話,就需要較長時間來治療了,這時就要停止母乳喂養了。
3、流血過多:生產過后,子宮大約在5-6周后才會逐漸回復正常,期間會有持續出血現象,但出血情況會慢慢減少。不過,一旦發現流血情況停止后又再次出血,且血流量越來越多而持續不止的話,就要立即就醫了,大量出血讓人最擔心的事情有兩件,第一可能是子宮發炎引起子宮收縮欠佳,第二是怕胎盤或者胎衣沒有完全排除,體內仍有殘留,遇到這種情況,看醫生當然是越快越好。
4、產后正常的生理變化:產后生理上有不少變化都是正常的,媽媽不用過于擔心,其中最明顯的是體內會儲存較多的水,在循環系統方面,媽媽身體里的血大概多了10%-30%的容量,而生完寶寶也不會直接排出來,因此,很多時候媽媽會出現出汗、腳腫等情況,這些其實都是正常的,通常在產后4周左右就能將水排出來,腳腫與出汗的情況自然會得到改善。
懷孕期間荷爾蒙會使韌帶或肌肉出現松弛,這也是正常現象,所以生完寶寶后要進行一些適當的運動,尤其是骨盆和背部肌肉的運動,可以在室內多走動和多活動手臂,還可以適當的做一些產婦健身體操等,這樣才能使身體漸漸恢復正常,還有要提醒媽媽的是,產后頭3個星期左右不要亂吃中藥補身體,證據我們的經驗表明,如果過早吃某些中藥,不僅對寶寶不利,更嚴重的會導致大量出血,這樣對媽媽是有很大危險的,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