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16 10:16:20
摘要:對兒童的發散思維能力進行有效培養是兒童智力成長的關鍵,而美術教育是培養兒童智力、挖掘兒童內在優秀潛質的重要教育路徑。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與發散思維的內在關系進行分析,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對美術教育對兒童發散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進行研究,進而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提出了美術教育對兒童發散思能力培養的路徑,并對具體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論述,進而實現了從美術教育實踐角度培養兒童創新能力的研究目的。
關鍵詞:美術教育;兒童教育;發散思維能力
創新能力是我國現代教育人才培養的核心方向,也是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素質的核心要求。而發散思維能力正是創新能力的重要構成部分,并且通過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能夠為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處于身心成長階段的兒童,正是對其進行發散思維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而美術教育的學科特點對于兒童的發散思維形成以及發散思維能力得到強化能夠發揮顯著的教育作用,通過對兒童進行科學化而系統化的美術教育,不僅能夠推動兒童的發散思維能力實現發展,而且能夠幫助兒童養成獨立思考并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進而為兒童在未來的學習生涯以及實際生活奠定堅實的教育基礎。
一、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素質教育必須以學生為中心而展開才能取得教育實效并實現教育意義,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個人特征是教學研究不可忽視的核心因素。特別是對兒童而展開的教育活動當中,必須要對兒童的心理特征以及身體成長規律進行全面而準確的把握,以兒童學生的實際身心需要為出點來構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進而最大化的發揮教育活動在兒童身心成長方面的積極作用。五歲至六歲的兒童處于“學齡前期”,逐漸從純粹的家庭生活向外延伸、與外部世界接觸逐漸增多,正處于思維高度活躍的成長階段。這一時期兒童身體發育速度較之以前在逐步放緩,而大腦則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對于自我和外界的表達也在逐漸增多,話語形式多呈現為概括性和隨意性。五至六歲的兒童已經具備了較為準確的自我表達能力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并在實際生活當中表現出求知欲強的特點,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且喜歡用身體行為或者語言行為來表達內心情緒。在并為真正掌握美術知識和技巧之前已經可以用隨意涂鴉等創作方式來表達自我,并在一定指導下可以利用美術形式對某一特定內涵進行美術呈現。
二、兒童心理成長與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一種高階思維,并非像基本思維一樣與生俱來,而是只有身心成長到一定階段之后才會逐漸形成。發散思維形成的過程正是大腦發育和知識不斷累積后的必然結果,也是可以通過知識儲備量增加和不斷的思維活動鍛煉后得到加強。發散思維也稱輻散思維或求異思維,在思維活動主動對某一問題進行分析與判斷時,以多角度、多方向的對目標對象展開思維活動的方式就是發散思維方式。通過發散思維的運用,可以使大腦的求解能力能強,并逐漸將獨立思考能力發展成為獨立解決問題能力,進而最終形成人在實際環境下的創造能力。兒童在五至六歲階段時,發散思維已經初步形成,并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對于這一階段的兒童來說,發散思維不僅能夠幫助兒童迅速成長,而且能夠推動兒童更多高階思維的形成和發展,最終使兒童形成創新思維并會應用創新思維模式來解決實際生活當中的問題。發散思維是人的重要思維能力,在人的實際生活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發散思維的形成與強化的重要階段正式兒童時期的成長階段。所以在兒童身心成長過程中對其進行發散思維的培養至關重要,甚至決定了兒童的智力發育。
三、美術教育對兒童發散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發散思維能力是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形成的關鍵,只有具備一定的發散思維能力才能推動其他各項高階思維的形成與不斷強化,進而才能夠逐步綜合融匯成為創新思維能力,并在實際生活當中用于獨立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創新意識是現代素質教育的培養重心,這一高階素質也是社會發展對人才提出的核心要求。所以在教育領域當中各學科都在基于自身教育特點進行研究與革新,旨在培養學生具備學科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在實際環境下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美術教育不僅是一門藝術類教育學科,而且在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上具有其獨特的教育優勢。美術創作本身就是依賴于創新思維活動的行為,同時在美術創作的過程當中也會極大的強化創新思維能力。而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核心構成之一就是發散思維能力,所以美術教育的教學實踐過程對于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培養與強化具有顯著的教學作用。處于身心發育重要時期的兒童,需要及時而有效的對其發散思維能力進行培養,進而為其今后的智力形成以及其他內在優秀素質的挖掘與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針對于兒童的美術教育,其教育側重點不在于使學生獲得美術知識與技術應用能力的逐漸提升。而是強調利用美術教育的特殊教育作用來挖掘和培養兒童的內在優秀素質、培養和鍛煉兒童的高階思維。從教育的長遠角度出發,針對兒童成長的內在需要來對其釋放教育價值。使人才能夠在其特定階段科學而有效的接收相應的教育,形成相應的優秀素質。兒童階段的學生,尤其是在五至六歲即將進入學齡的兒童,對于智力成長的需要遠遠大過于對于知識積累的需要。知識積累在這一階段的教育作用就是為其智力培養教育提供基礎,而智力培養教育才是教育的核心。通過美術教育相應的教學策略與方法來對兒童學生進行內在優秀素質的培養、發散思維的形成與強化,對兒童在為來的學習與成長當中具有重要的基礎奠定作用。
四、美術教育對兒童發散思能力培養的理論方法
(一)加強深入淺出的認知思維活動鍛煉
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與逐漸強化,不僅需要知識的積累與實踐鍛煉,更需要科學而針對性強的教育方式來對其進行培育。尤其是對于發散思維等針對于內在素質的教育,更應該轉變傳統的美術教育觀念,運用科學的思維教育理論與美術教育相結合,對兒童展開深層次的心理層面的教育。思維活動的過程是大腦對特定問題展開認知的過程,發散思維是認知思維活動的一種方式,但不是絕對方式。通過對兒童展開恰當而合理的認知思維引導,能夠直接并有效的提升兒童發散思維能力,并間接推動兒童的其他多項高階思維能力形成。“深入淺出”是對認知思維活動過程的抽象概述,是指認知思維活動對認知對象對本質進行深入式的分析與判斷,而去掉對認知對象的非本質因素的分析與判斷。使兒童能夠直接掌握事物的本質與內在邏輯,并去掉影響準確判斷的事物表面性特征。幫助兒童能夠以事物本質展開對事物變化以及事物關聯的想象空間,打開思維邏輯的局限性,使思維向外輻射和擴散,進而培養了發散思維能力。“深入”的過程是對事物本質進行認知的過程,而“淺出”的過程是依據事物本質進行思維發散活動的過程,這正是兒童的發散思維能力形成與強化的本質。所以在美術教育當中應結合“深入淺出”的認知思維活動過程來鍛煉兒童的發散思維能力,并利用美術教育的學科特點將此教育原理進行最大化的發揮。首先是歸納法,在美術教學活動當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歸納法引導兒童對事物本質進認知,將事物的本質從表象當中歸納總結出來。對于在對于“詞”的使用上來豐富深入淺出教學方法,使兒童學會用詞來描述事物,而并非是用概括性語言來描述事物的表現,進而使兒童的思維方式逐漸向事物的本質進行深入。在要求學生對某一事物運用美術創作的方式進行呈現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歸納法來鍛煉兒童的發散思維能力。例如。要求兒童用美術創作形式來繪畫出想象當中的貓,準確用詞描述貓的形狀特征:圓形的頭、三角形的耳朵、橢圓形的身體等(當然,有時為了發展兒童想象力和創造力時啟發兒童自己去用多種詞描述想象中的貓的形狀和顏色的情況又當別論)。切忌這樣的描述:范畫上的動物就是貓,貓有頭、耳朵和身體……這樣的描述沒有用準確的詞概括出貓的外形特征,沒有起到幫助兒童用詞建立起對貓的外形特征進行概括認識的作用。因此,當兒童把貓和許多物體放在一起進行區別時,兒童的思維活動就會只停留在模糊的感性表象認識的程度。
。ǘ┘訌姳硐笳J知能力的培養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