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09 16:07:21
摘要:勇敢是一個恒遠的話題,勇敢是兒童重要的一種道德品質。許多先賢都給勇敢下了定義,我們認為勇敢就是不畏懼危險,不畏懼困難。兒童期是勇敢品質養成教育的重要時期,兒童勇敢品質的培養宜早不宜晚。兒童在游戲中、教學中、校園文化中、家庭中、社會中都可以接受勇敢品質教育,以養成勇敢的道德行為。
關鍵詞:兒童;勇敢品質;養成教育
勇敢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從古至今都被人們津津樂道。勇敢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古往今來人們對它的討論從未間斷。勇敢是人們不懈追求的一種道德品質,英雄身上具有的勇敢品質,成為人們模仿的典范。勇敢是什么?勇敢是不畏懼危險和困難。它既具有精神上的勇氣,不畏艱難險阻的氣概,也有行為上的果敢、決斷和面對困難的無所畏懼。古有智勇雙全的說法。可見,勇敢與智慧一樣是人們希求的一種道德品質,離開了勇敢,智慧就無法發揮,無法彰顯。兒童期是人成長的重要時期,兒童需要在這一時期培養出各種優秀的道德品質。其中勇敢就是兒童應該具有的一種重要的道德品質。兒童期是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在這一時期養成勇敢的道德品質,對兒童來說是終身受益的。
一、勇敢的定義
與勇敢相對的是不勇敢,是怯懦。不勇敢的行為有多種表現,有的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膽小、怯懦,不敢張口說話,有的孩子不敢參與游戲,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答案,上課時卻沒有勇氣舉手回答,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總是膽小怕事,畏首畏尾。種種不勇敢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的發展,成為橫在孩子前行道路上的障礙。究竟什么是勇敢,勇敢的定義是什么?這是一個久遠的話題。不同的人對它的認知不同,國外有許多圣人先哲都討論過這個問題。遠在古希臘時期,許多哲人就探討了勇敢,蘇格拉底經常和人討論勇敢的問題。柏拉圖在《理想國》強調了勇敢的重要性,認為一個好的國家應該具備智慧、勇敢、自制、正義這四種道德品質,他認為勇敢是上天賜予的品質,性質是銀,僅次于金的特質,是軍人必備的一種意志品質,軍人以此保家衛國。在這里柏拉圖把勇敢看作是天生的、由遺傳決定的,這個理解和我對勇敢的理解是不同的。我認為勇敢是后天養成的,是一個漫長的道德養成過程。夸美紐斯把“智慧、勇敢、節制、公正作為自己的道德教育內容”[1]208。并把“這四種品德稱為主要的或基本的德行”[1]208。他認為“勇敢包括沉著、堅忍、履行職責、刻苦耐勞及抑制急躁、憤怒。”[1]208盧梭要求培養出具有獨立勇敢頑強智慧的人。中國古代的先賢們也論述了什么是勇敢。《論語》中孔子有關于怯懦與勇敢的論述。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2]40意思是見到不道義的事情,應該勇敢的站出來,如果置之不理,就是怯懦。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2]4意思是聰明人沒有困惑,有仁德的人沒有煩惱,勇敢的人沒有恐懼。指出勇敢就是不害怕。孔子關于勇敢的理解長期以來受到世人的推崇,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主要的對勇敢的解讀。《禮記?中庸》說:“…….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3]4意思是調節五倫人際關系,要靠人的智慧、善良和勇敢這三種道德品質。這里把勇敢看作是通行天下的道德品質之一,給勇敢以極高的評價。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4]183意思是熱愛學習的,離智慧就不遠了,能夠身體力行多做善事的就靠近仁了,有羞恥之心就靠近勇敢了。孔子指出,勇敢與自我之間的關系超出了僅把勇敢看作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忽視了勇敢與自身的關系,一定程度上拓寬了勇敢的內涵。蘇軾在《留侯論》中有這樣的論述:“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杰,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哉也。”指出了匹夫之勇不是勇,真正的勇敢是臨變不驚,無故受到責難卻不生氣。先賢們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勇敢,解釋了勇敢。查閱現代文獻資料發現,當前對勇敢的研究與以往相比有進一步的發展。如有的研究者認為,勇敢的表現形式具有多樣性,如血性之勇和尚武之勇,理性之勇和堅韌之勇,現代文明社會崇尚的是理性之勇。還有研究者把勇敢作為勇德的初級階段,研究了勇德的教育。我們認為勇敢在不同年齡階段,表現形式不同。年齡越小,表現更多的是尚武之勇,年齡越大,表現更多的是理性之勇。綜合古今中外關于勇敢的相關研究會發現,關于什么是勇敢,哪些勇敢是我們需要的,沒有明確的界定。根據古今中外各家各派關于勇敢的論述會發現,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勇敢表現,何種勇敢定義,它們都有共同性,就是臨危不懼,直面挫折,理性面對,迎面抗爭。這與漢語字典中對它的注釋是相通的。根據字典的釋義,我們認為勇敢就是不畏懼危險,不畏懼困難;有膽量。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勇敢和勇是不同的。勇是中性詞,如果勇用于不正當的事情上,就會成為一種惡行,是不值得稱道的。勇只有用于正確的事情上,才成為人們所贊賞的行為。勇敢就是勇用于正確的事情上所產生的一種道德品質。“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5]215子路說:“君子崇尚勇嗎?”孔子說:“君子把義看做是最尊貴的。君子有勇無義就會做亂,小人有勇無義就會去做盜賊。”孔子說“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5]209。指出了學習與勇的關系,離開了學習的勇,其弊病是搗亂闖禍。可見,獨勇是不被倡導的,勇如果沒有被用到正途上,是會產生災禍的。勇必須使用于正確的事情上,才有價值。而勇敢是勇實施于正確事情上所產生的結果,是褒義詞,魯莽是勇實施于不正確事情上所產生的結果,是貶義詞,是不被贊賞的道德品質。總之,勇敢就是有膽量,不畏懼危險,不畏懼困難,在災難、困難面前敢于擔當的一種道德品質。
二、兒童勇敢品質養成的重要性
(一)勇敢促成優秀道德品質的發揚
勇敢是一種重要的道德品質,它對人有什么意義呢?它重要嗎?許多圣人先哲認為勇敢對人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如果勇敢與積極的道德品質在一起,二者就能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會發揮出積極品質的作用。有勇敢有智慧,智慧的效應能更好的表現出來,有智慧而無勇敢,智慧將是霧里看花,空言無補,經不起考驗。有仁義有勇敢,仁義能更好的發出光彩,有仁義而缺乏勇敢,善良仁義的道德品質無法表現,仁義道德也終將是坐而論道,畫餅充饑,成為空談。有正義有勇敢,正義會發揚光大,而有正義無勇敢,正義會變成夸夸其談,華而不實。仁、義、禮、智、信一旦注入勇敢的品質,便如虎添翼,能很好的彰顯,成為現實,引領我們的生活。如果仁、義、禮、智、信沒有勇敢這一道德品質為支撐,這些優秀的品質便會黯然失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沒有效果。
(二)兒童勇敢道德品質的培養受到國家的重視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發現:許多國家都重視兒童勇敢品質的培養;勇敢是一種重要的道德品質,我國也非常重視勇敢品質的培養。早在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我國就重視勇敢品質的培養,但是并沒有把勇敢品質放在國家官方文件中予以關注。我國在1979改變了這種狀況。我國1979年版的《小學生守則》中,增加了一條新內容,“誠實勇敢,不說謊話,有錯就改”[6]。在修訂1981年版的《小學生守則》中,依然保留了這一條。這充分說明勇敢這一品質受到國家政府的重視,政府已把它作為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成為激勵小學生行為的法則,是國家所倡導的一種重要道德品質。
(三)兒童階段是勇敢品質培養的黃金時期
許多著名的教育家都談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小學階段是兒童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階段,是人生大廈的奠基階段,是進行道德認知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意志培養、道德行為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柏拉圖說:“在幼小柔嫩的階段,最容易接受熏陶,你把他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7]71,“從小養成的習慣會成為第二天性,正如白色的羊毛一經染上顏色就不會褪掉”[7]98,因而道德教育對兒童,更多的是養成教育[8]。勇敢品質的養成教育在兒童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越早對兒童進行勇敢品質的訓練越能對兒童的成長有幫助。如果錯過了兒童期再實施勇敢的品質教育,無疑是事倍功半,錯過了教育的最佳時期。
三、兒童勇敢品質養成的途徑
勇敢品質的培養有多種方法,多條途徑。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柏拉圖重視勇敢品質的培養,主張要通過體育鍛煉來培養。“理想國中有公民身份的男女兒童的教育從音樂和講故事開始,歌詞、曲調和故事內容都要經過嚴格審查,禁止不健康的東西。然后經過2-3年體育訓練,鍛煉吃苦、耐勞、勇敢等品質。”[1]63時代在發展,生活狀況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進入21世紀,兒童的生活內容不斷豐富,生活環境不斷變化,各種刺激日益豐富,兒童的生活節奏也日益加快。單一的途徑已經不能有效培養兒童的勇敢品質,必須要多種手段,多條途徑相結合,才能培養好兒童的勇敢品質。筆者認為要培養好兒童的勇敢品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