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7-07 07:59:47
(二)提升質疑能力,讓科學精神生根
1.在問題中思考——問題意識。孩子的觀察往往是以感官為主,思維的聯系能力比較弱。所以當孩子有發現的時候,教師的作用就是幫助孩子建立思維的聯系性。如孩子發現烏龜的殼硬硬的,那么教師可以幫助孩子去思考“為什么烏龜有硬硬的殼”;孩子發現烏龜腳趾有連在一起的東西,那么教師就可以啟發孩子思考“什么動物的腳趾也是這樣的”,從而推斷出烏龜的足有蹼,能夠生活在水里。這是對孩子思維聯系的提升。2.在爭議中思辨——獨立意識。善于捕捉和發現孩子的思維差異,是教師在科學活動觀察指導中的重要任務。而激發孩子對于問題的爭辯,是教師在開展科學活動中的重要方式。這樣的爭議,是孩子不斷探索的動力,是思辨能力發展的推動力。我們摒棄了傳統的教師出示答案、圖片,立即解決分歧的方式,教師成為匯總孩子不同的觀點,梳理出矛盾,作為進一步研究的起點。在矛盾解決的過程中,孩子學會了思辨,有了研究的動力,形成了獨立思考的意識。3.在交流中學習——合作意識。不同的幼兒具有不同的經驗、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思考。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幼兒可能受到別人的啟發,也可能受到別人的挑戰,幫助個體不斷發現、進行學習。所以在活動中,我們提倡小組觀察的模式。如觀察蝸牛的活動,雖然每個孩子都有蝸牛。但是在活動過半后,我們仍然讓一組孩子將蝸牛放在大彩紙上一起觀察,孩子們在同伴交流中得出蝸牛大小不一樣、爬行速度的差異以及蝸牛爬行會留下印跡等其他很多信息。
(三)形成探究品質,讓科學精神發芽
1.在困難中堅持——不畏困難。我們把問題和困難作為孩子科學探索的動力,摒棄簡單重復的機械操作和知識接收,為孩子創設有挑戰、有難度的學習環境。所以教師從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角色轉變成了幫助孩子發現問題、陪伴孩子探究問題的角色。如在“讓紙站起來”的活動中,孩子們用紙牌來壘高,我們給予了孩子更多的嘗試時間,孩子一次一次地失敗,又一次一次地嘗試,形成了他們對于壘高、重心、底面積這些抽象概念的最初感知。2.在支持中探索——持續研究。教師在科學活動中的角色定位,就是支持孩子的探索行為,幫助孩子持續不斷地大膽嘗試。在“認識冰”的活動中,我們一改以往嘗試不同的游戲場景,探索冰不同特性的方式,為孩子分組提供裝滿各種冰的大盆,讓孩子在自主探索、交談中學習,并且通過不斷自取探索工具——筷子、毛根條、小木錘、吸管等,支持他們持續大膽嘗試。3.在興趣中研究——好奇與想象。科學活動不局限在科學區和科學集體教學中,它隨時出現在孩子的生活、學習過程中。在種植園中松土,孩子能夠發現春、夏、秋、冬四季小蟲形體和數量的變化;在散步的過程中,可以尋找螞蟻的秘密洞穴;在戶外建構游戲時,可以探索物體的平衡性……“你發現了什么”“為什么會這樣”“還有什么新發現”這三句話是教師點亮孩子心中探索欲望的火種。在激發孩子好奇和想象的興趣后,我們更加關注的是孩子持續深入探索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激發孩子勇于探索的動力。孩子興趣和欲望易產生,也易消退,所以教師對孩子探究的觀察要細致和全面,不斷引導孩子像小科學家般不懈地持續探索。
三、回歸科學教育原點的價值分析
(一)幼兒科學精神的形成
讓科學教育回歸原點,就是追求幼兒科學精神的培養,關注幼兒科學教育核心素養的形成。在回歸教育原點的研究過程中,孩子關注自然、關注變化,像小小科學家一樣,善于發現周圍的科學現象。孩子們在集體教學中認識了三球關系,因為活動的自主性、不完滿性,給孩子們很多可以繼續研究的空間,所以在區域游戲中,我們會看到孩子還會成群結隊地進行模型操作、觀察、討論。這種對科學現象的不斷思考與探討,就是幼兒科學精神的最好體現。
(二)教師研究精神的體現
孩子們科學概念的形成過程,和人類科學發展、完善過程是相似的。科學具有相對的真理性,是在不斷修正中完善的;科學沒有最終的結論,人類永遠走在趨近真理的道路上。教師們在與孩子一同探究的過程中,也有了很多挑戰、質疑的想法,建立自己的教育觀念。沒有一種理論是完美的,沒有一種方式是適宜每一個孩子的,基于孩子現實表現的實踐就是教師修正教學方式最好的途徑。
(三)課程游戲化的落實
課程游戲化就是游戲精神在教育中的體現,我們的研究側重于科學集體活動,尤其是傳統的科學認知活動的研究,這一塊是知識傳授最密集,游戲性最低的部分。如果將這一部分的教學方式從傳統知識的傳授轉而到核心素養的追求,那么科學活動就能更好地體現核心素養的落地,對科學精神的追求。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