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媽媽之家孩子教育 2018-06-21 10:56:32
有一個媽媽聽了我的微課,在我的微信公眾號自尊這樣一個問題。
她的女兒8歲,正在學鋼琴,一開始的時候是孩子喜歡,所以才開始學的。可是,現在每次讓孩子練琴這位媽媽都要生氣,有時候甚至以失敗告終,最后的結果就是孩子既沒有練琴,又被她罵了一頓。孩子不高興,她也窩了一肚子火。現在,女兒也多次說不學鋼琴了,她很困惑是要堅持讓孩子學琴?還是順她的意思不學了呢?希望聽聽您的建議。
聽了這個媽媽的問題,我想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孩子最開始是對彈鋼琴充滿興趣和向往地。當一個7、8歲的小姑娘,聽到優美的旋律從鋼琴演奏者的指間歡快的流出,那種羨慕和渴望一定充滿了誘惑。另外有一點也可以肯定,當她自己開始用手指按下琴鍵,聽到因為自己的這個動作而發出的動聽的琴聲,也一定給她帶來巨大的喜悅。
可是,為什么原本令孩子快樂的事情會成為她避之不及的噩夢呢?
答案非常簡單,在媽媽每天的催促、逼迫、批評和責罵下,孩子一定會對彈琴這件事情深惡痛絕。我曾經看到的一個資深鋼琴教育家的文章,她根據幾十年的經歷和觀察得出結論:所有被父母逼著練琴的孩子,無論長大后琴彈得怎么樣,即使技藝超群,但都失去了對彈琴的興趣。無一例外!
我的女兒豆豆現在也在學習鋼琴。她的老師是一位優雅的女士,她在家教學,家里陳設典雅精致。她再三對我說:一定不要對孩子逼迫的太過分,最重要的是保護對彈琴的興趣。因為,一旦孩子因為失去了對鋼琴的興趣,那么彈琴這件事一定會成為父母和孩子之間吃的沖突。
現在都說不忘初心。那么,父母讓孩子學習鋼琴的“初心”是什么呢?我想,只有非常少的父母抱著讓孩子成為鋼琴家、專業鋼琴師的目的。大部分父母讓孩子學習鋼琴,目的是為了陶冶孩子情操,讓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能夠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
但是,一旦開始學琴,許多父母的訴求就發生了變化,開始要求孩子考級,并為了這個目標對孩子嚴格要求。并非所有孩子都是彈琴的材料,也并非所有孩子都有堅定的意志。當原來為了快樂彈琴的目的被為了考級的目的和家長的嚴格要求取代,孩子的心理也發生變化。
當彈琴已經不再是孩子的意愿,而是父母的意志,沖突隨之而來。父母通過批評、責罵的方式強制孩子彈琴,實際是通過懲罰在控制孩子。多年實踐雙向養育的結果,讓我信奉這樣一個理念:懲罰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長期來看只會讓孩子走上或激烈、或隱晦的抗拒之路,而這是與我們的管教初衷相違背的。具體到練琴這個事情,父母可以讓孩子做到老師要求的進度和標準即可。通常老師規定和布置的,孩子一般會去遵守。不要在這個基礎上提出更多標準和要求。如果孩子出現了抵觸情緒,也可以和老師進行溝通。
當我們放松自己的心態,開始時對標準能夠放寬一些,允許孩子根據自己的節奏學習,當她達到目標,例如可以高品質彈奏一曲喜歡的簡單曲子,就可以品嘗到成功的快樂。這種快樂會激發他們的內在驅動,孩子也越有可能去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學習,將“要我彈”變為“我要彈”。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