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藝術的童年 作者:盧老師 2018-06-10 11:53:55
作者簡介:盧萃,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多年生活在北京,目前遷居廣州。盧老師一直從事兒童美術課程授課、研發工作,并為300余名兒童美術教師進行過專業培訓。盧老師主張在保持兒童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前提下,進行引導式的美術教學。通過美術創作,從認知和思維方式的角度提升孩子綜合能力,再進一步提高美術水平。
在國內的教育環境中,美術教育一直作為課外興趣而存在,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即使一些提倡素質教育的家長認識到了美術的重要性,但在為孩子報名學習時,也不清楚究竟什么才是“美術”,應該如何進行美術學習。
誤區 | 以“像”為好
美術學習最大的誤區是以“像”為好。的確有很多優秀的寫實藝術作品存在,但這只是藝術的一種表達形式,不是藝術的全部。人們習慣于用自己熟悉的標準來評判事物,所以,很多人會把美術作品和現實生活做對照,認為和現實生活不一致的地方就是錯誤的。這正說明了這部分人缺乏藝術眼界,審美十分具有局限性。
與以“像”為好相伴的,是追求畫面的工整性和用線的準確性。孩子的繪畫水平與其年齡相關,隨著觀察能力、手眼協調能力、邏輯思維等能力的提高,即使沒有經過任何美術學習的孩子,繪畫的內容表現和工整程度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孩子的能力發展是前提,能力自然發展到這一步,教育才有促進作用。美術教學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要有不同的要求,違背兒童生長規律提出的教學要求,無異于揠苗助長。
由這些錯誤觀念衍生出來的“簡筆畫教學”、“臨摹式教學”現在還被很多家長認為是正統的兒童美術教育方式。簡筆畫的簡潔不是錯,錯在用成人固化的思維方式禁錮孩子;臨摹式教學也錯不在臨摹。臨摹,是繪畫基礎學習的一個途徑,但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專業方向制定臨摹課程,不能把臨摹作為主要的教學方式,特別是針對學齡前兒童。
誤區 | 美術課=手工課
還有一些美術課叫手工課或者材料課更貼切,這類課程側重材料的多樣與新穎程度,十分受孩子的歡迎,也的確對孩子有益。但缺少美學規律展現的課程不應叫做美術課。美術課程應該使孩子能夠接觸到多種美學規律、擴展專業眼界,這才能達到美術學習的最終的目的——培養孩子的審美素養,提高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還有一類課程會對孩子進行單純的知識性的灌輸。能背誦出三原色、對比色、鄰近色這些專業詞匯,能認出多少世界名畫,這些都無助于審美素養的提高。
專業素養高的老師,無論使用什么材料、使用多少材料,都能讓孩子得到綜合能力和審美素養的提升。反之,使用再好的教具,對孩子來說,都只是一節普通的手工課。
誤區 | 美術是一門輕松的學科
美術是一門動腦重于動手的學科。美術作品從開始到創作完成,需要大量思考、需要專注與堅持,是人的觀察能力、邏輯能力、全局控制能力、審美等綜合素養共同作用的過程。美術創作帶動的這一系列的活動,正是學習能力的養成過程,是走出舒適區、突破自己的過程。美術不是調劑繁重課業的輕松學科,“快樂學習”不會存在于任何一門學科。
誤區 | 兒童繪畫即完全自由的表達
繪畫是語言之外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兒童繪畫具有自發性,他們在創作時,既是探索未知也是展現自我。通過繪畫作品,兒童往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表現出極具內容沖擊力和視覺效果的作品,這是很多藝術家所追求的一種藝術境界。提倡兒童繪畫自由表達的人,也是出于對這種表現人類本真藝術作品的尊重。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外界的感知能力增強,他們想表現的內容更多。這時,孩子已不滿足于僅僅通過繪畫來宣泄自己的情感,他們對畫面的表現力、畫面的視覺效果已有了更高的要求,并希望得到他人對自己作品的認可。這一時期,正是培養孩子觀察能力、邏輯能力、全局控制能力、審美等綜合能力的關鍵時期。如果沒有專業的指導介入,孩子不能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不能協調多種繪畫元素之間的關系,自由作畫會出現很多問題:畫面沒有主題、表現力不強;線條凌亂、色彩搭配違背美學規律等等。這樣會導致孩子繪畫水平停滯,甚至失去信心、失去興趣。很多成年人的繪畫水平就停留在了這一階段。
錯誤的繪畫指導,對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負面影響很大,但不能全盤否定兒童美術指導的重要性,應該遵循正確的教學原則去指導孩子進行學習。
教學原則 | 分齡學習
受到生理、心理發育的限制,幼兒的各項能力較弱,最初可以以玩代學,隨著年齡增長逐漸過渡,從6周歲開始進入專業的美術學習。這和孩子6周歲開始接受學校教育是一致的,由孩子的生理心理發育水平決定。并不是說孩子6歲前不能學畫,而是6歲前后會接受兩種不同的美術教育方式。
6周歲以前的孩子,美術學習的重點是:
認知培養:觀察習慣、創造思維、探索精神;
審美培養:感受美學規律。
(5——6周歲 為過渡期)
6周歲以后的孩子,美術學習的重點是:
認知培養:觀察力、創造力、圖形思維模式、全局控制能力;
審美培養:表現美學規律。
自始至終,技法都不被作為美術學習的主要目的。美術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審美素養,提高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認知能力與思維模式的養成與審美培養同等重要,是審美提升的前提條件。
教學原則 | 因材施教
在美術課堂中,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特點、不同的喜好,每幅畫里都能看出孩子的個性。有的孩子畫風粗獷瀟灑、有的孩子畫風細膩,有的作畫速度快、有的作畫速度慢。藝術創作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揚長避短也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重要的是自信、敢于動筆,愿意用畫筆表現自己。
因材施教也不是主張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完全自由地進行學習,因為對個性的尊重而忽視了教學目的。對待不同的孩子,老師需要提出不同的階段要求,不應是千篇一律的方法和結果。
因此,學習美術最好選擇小班教學,8人以內為宜。幾十人的課堂,無法展開高質的美術教學。
選擇什么樣的課程
很多機構的美術班有不同的分類:素描、水粉、蠟筆畫、中國畫、油畫、卡通畫、手工課、創意美術等等,大多以繪畫材質或繪畫類型分班。
以材質分類就是以繪畫技巧分類,如果家長能夠理解上面所說的美術教學原則就會知道,孩子學習美術與使用的材質工具和技法無關。大多數美術工具的應用技法很簡單,孩子首先需要提升的自身綜合素養,任何繪畫材質都可以很快得心應手的使用。學習美術,最好找不限定繪畫材質,以能力培養為側重方向的美術班。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