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童心童畫 作者:北京童心童畫 2018-06-10 07:24:34
繪畫,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是使兒童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培養兒童創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孩子們樂于用畫畫來表現自己的感受和內心意愿,在創作中發揮潛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
由此可見,繪畫在幼兒健康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合理組織教育活動,科學輔導幼兒繪畫就尤顯重要。然而,目前許多老師并未意識到這點,在組織幼兒繪畫活動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這里不妨與大家共同探討。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繪畫活動就是將眼睛所看到的,引起內心沖動而通過手的動作描繪出一個“無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動。美國專家認為,孩子們的涂涂畫畫實際上包含著積極的視覺形象思維。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靈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關鍵是我們如何引導幼兒走進自然,感受生活,讓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1.忽視幼兒的“心靈感悟”。繪畫采用固定模式,給自由表現設置障礙。長久以來,我們已習慣了讓幼兒欣賞范畫作畫,當這種教育方式終被摒棄時,孩子們仍是大多坐在教室里,手握畫筆,并不大膽地在紙上涂涂畫畫。沒有了范畫,但也沒有夠多的目識心記的東西讓他們展開聯想,如何自如展現呢?
2.偏重于作品的完成,而忽視了幼兒在繪畫過程中的情感體驗。繪畫是兒童表現美、創造美的過程,美的體驗強調,做事情是為獲得真正的樂趣。
我們教幼兒繪畫,不是為了培養小畫家,而是培養幼兒對繪畫的興趣,通過畫畫使幼兒的認知、情感等得到健康發展。每一次繪畫活動,都應給幼兒創設輕松愉悅的環境,使孩子自始至終沐浴著溫暖快樂的氣氛,重視他們在創作中的情感體驗與態度傾向,方能促進幼兒心理健康,達到活動的目的。
教師在開展繪畫教學活動時,有幾類普遍的問題:
1
活動多以上課形式進行,過程規范,觀察——講解——作畫——評價,似無紕漏。幼兒是否全身心的投入無人理會,只要看到孩子們在安安靜靜、規規矩矩地作畫,教師的欣慰感、成就感溢于言表。
殊不知幼兒作畫的動機就是出于游戲的愿望,他們看重于畫的過程,并從中得到愉悅。教師只有充分運用游戲的手段,安排幼兒感興趣的內容,不斷變換形式,才能給幼兒的創作活動帶來樂趣。
2.組織活動時目的性太強,抓不住教育契機。如引導幼兒畫一種小動物,教師不應只著重于其外部形態特征、線條的勾畫等,更多的要考慮幼兒的情感傾向。
3.幼兒正在專心作畫,教師按照備課計劃,選幾幅幼兒完成的作品開始講評,另一部分幼兒,只好在教師的強令下停筆,可又有誰在看在聽呢?有的煩燥不已,有的意猶未盡......
教師在對少部分作品評價并給予表揚的同時,嚴重地打擊了大部分孩子的積極性,使他們對繪畫的熱情降低,對自己的作品喪失信心。我認為這種做法在幼兒繪畫指導中應杜絕,否則,藝術教育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