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臨沂婦幼孕嬰 2018-05-11 11:38:51
寶寶過敏的原因
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和環境的變化,兒童的過敏性疾病有增加的趨勢。過敏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十分復雜,一般認為與遺傳和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兒童中常見的過敏有食物過敏、皮膚過敏、藥物過敏和環境致敏因子。
食物過敏:
是指食物中的某些物質(多為蛋白質)進入了體內,被機體的免疫系統誤認為是入侵的病原,進而發生了免疫反應。
兒童中最常見的過敏食物有牛奶、雞蛋、花生、堅果類、小麥、大豆、巧克力、魚和甲殼魚類等。
食物過敏所產生的癥狀出現在消化道,表現為腹瀉、嘔吐等;在皮膚表現為皮疹、紅斑、瘙癢等;還可有呼吸道的表現如氣喘、胸痛、鼻炎等。對牛奶蛋白過敏的嬰幼兒,最好能夠堅持母乳喂養。若無法進行哺乳,可改喂以乳蛋白部分水解嬰兒配方奶粉。
還有一種情況叫食物不耐受,應區別于食物過敏。它是指對于吃下去的食物,體內的酶無法正常予以消化、分解,因而出現某些異常。在兒童中比較常見的是乳糖不耐受癥。這些患兒由于小腸黏膜的損害導致乳糖酶暫時缺乏,不能消化普通配方奶里的乳糖,加重腹瀉,并伴發腹脹,腹痛,這部分患兒可采用無乳糖的配方奶粉。
對于食物過敏最好的防治方法就是找出過敏的食物,避免攝取此類食物。
皮膚過敏:又稱為敏感性皮膚,就是容易因飲食、情緒或所用的護膚用品,導致皮膚表面干燥、發紅、起斑點、眼腫、脫皮或生暗瘡等。大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后2—3個月開始發病,通常在3—5歲時緩解。
嬰兒期癥狀:兩頰皮膚干燥、發紅和脫皮再延伸到臉部、頸部、手腕、手、腹部和四肢。瘙癢導致寶寶焦躁不安,難以入睡。在兒童時期(2—12歲)的患兒以四肢屈側皮膚炎為主,包括肘窩、腋窩、頸部、手腕和足踝,而搔抓還可能導致續發性的細菌或病毒感染。
藥物過敏:主要發生于特異體質的患兒,容易發生過敏反應的藥物主要有磺胺類、汞利尿劑、青霉素類、血清制劑等。藥物過敏的發生與患兒的體質因素、藥物的化學性質和用藥的方法等因素有關。
對藥物過敏所致的發熱必須及時進行處理。首先立即停用致敏藥物,給予抗組織胺藥物,如撲爾敏、苯海拉明、非那根等。發熱反應較重者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經以上藥物治療,多數患兒體溫會很快降至正常,其他過敏表現亦會隨之消失。(不能自行處理者必須咨詢醫師)
常見的致敏環境因素有:花粉、塵螨、霉菌、灰塵、煙霧、香水、汽油、油漆、清潔劑、寵物等。接觸以后可以出現過敏性皮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多種病理變化。
環境因素導致的過敏常常與時間或空間有關,可以作為尋找過敏原的線索。如過敏癥狀常在晚上睡前發作,應懷疑可能與臥室的某些因素有關,如睡衣、寢具、塵螨或睡前經常吃的某種食物。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