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8-04-20 16:48:06
另一個場景:孩子拿到兩個杯子,其中一個杯子里有水。他們會嘗試把水從一個杯子倒入另一個杯子,然后再倒回來。他們可以這么周而復始的玩上很長時間。這也是孩子們在學習。他們在用這種方法認識水受地心引力影響后的狀態,并且練習這自己的手腦協調,為的是讓自己長大以后有使用水的能力。
最后一個場景和我一直想向朋友解答的一個問題有關。孩子們為什么撕書。上面兩個例子說了寶寶們用科學家在試驗時里才用到的科學實驗方法去認知餐具和水在受到地心引力影響后的運動模式。那么你們猜猜當寶寶第一次見到紙這種新東西的時候,他們會怎么去認知它?
對,把紙撕碎,揉爛,咬破,嘗嘗味道。。。這些都會是他們認知紙的方法。
知道了這些,相信媽媽們會更加容易接受寶寶們為什么做這些“傻事”了吧?當成長心理學家們理解了孩子們的這種學習方式之后,他們感到非常的吃驚。因為這種學習方式太像科學家們的科研試驗了。他們驚嘆,寶寶們真是天才,而我們成人才是笨蛋。
我講了這么多只有一個目的:希望爸媽們可以給我們的寶寶更多耐心。請不要用成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要求他們。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理解和支持,讓這些原本的天才,繼續成為天才,而不是被我們的無理要求抹殺了他們的天賦。
可能有媽媽看到這里很著急的問,“你說了這么多還是沒有解決寶寶撕書的問題啊?” 好,我現在來回答:
既然大家知道了寶寶為什么撕書。那么我們就能推測,寶寶的“科學實驗”一定有結束的時候。當寶寶的大腦收集和分析過足夠多的數據,并且把這些數據存儲起來。寶寶就對這個試驗目標沒有興趣啦。也就是說當你讓Ta摔過足夠多次的餐具,當你讓Ta倒過足夠多次的水,當你讓Ta撕過足夠多的紙,Ta就會心滿意足的再也不去撕紙,再也不去倒水,再也不去摔餐具了。
如果我們現在就不想讓寶寶把它的童書撕掉怎么辦?這是歐美國家的做法,僅供參考:
這是加州伯克利大學心理學系Alison Gopnik教授,20年來研究成果的簡化圖。圖中左側的部分是幼兒和低齡兒童的認知模式,就像一盞向四周放射光芒的燈籠。右側的部分是成人的認知模式,就像是一盞聚焦的探照燈。圖中的這些感嘆號,就是讓我們感興趣,并希望感知的事物。而箭頭就是我們調動感知的方向。
當成人得知一個事物對我們有益時,我們會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方向去嘗試感知它。這種感知的方向性和目的性非常強。也就讓成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但寶寶的感知是發散式的。他們隨時都在把自己的全部感知開放給周圍的整個環境。并且寶寶大腦中的潛意識部分會高速的運轉,把感知到的信息轉化成數據,之后整理和統計。這些數據統計之后的結果會被存儲起來,成為他們成年之后的行為標準和參照。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