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作者:@佚名 2017-10-17 20:26:13
幼教網整理了關于幼兒環境科學《地球的起源和演化(二)》,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地球的演化
地表的基本輪廓可以明顯地分為兩大部分,即大陸和大洋盆地。大陸是地球表面上的高地,大洋盆地是相對低洼的區域,它為巨量的海水所充填。大陸和大洋盆地共同構成了地球巖石圈的基本組成部分。因此,巖石圈的演化問題,也就是大陸和大洋盆地的構造演化問題。有關地球內部的結構請參見地球各圈層結構一節。
現在,絕大部分地球科學家都確認大陸漂移現象,并一致認為地球上海洋與陸地的結構分布和變化與大陸漂移運動直接相關。比較堅硬的地球巖石圈板塊作為一個單元在其之下的地球軟流圈上運動;由于巖石圈板塊的相對運動,導致了大陸漂移,并形成了今天地球上的海洋和陸地的分布。地球巖石圈可分為大洋巖石圈和大陸巖石圈,總體上,前者的厚度是后者的一半,其中大洋巖石圈厚度很不均勻,最厚處可達80公里。
大部分大型的地球板塊由大陸巖石圈和大洋巖石圈組成,但面積巨大的太平洋板塊由單一的大洋巖石圈構成。地球上陸地面積約占整個地球面積的30%,其中約70%的陸地分布在北半球,并且位于近赤道和北半球中緯度地區,這很可能與地球自轉引起的大陸巖塊的離極運動有關。
在全球范圍內,分布在大陸附近的大陸殼島嶼幾乎全部位于大陸的東海岸一側,個別一些大陸東部邊緣,則被一連串的大陸殼島嶼構成的花彩狀島群所環繞,形成了顯著的向東凸出的島弧。這種全球大陸殼島嶼的分布特征,可以用巖石圈板塊的普遍向西運動和邊緣海底的擴張理論來加以解釋。長期以來,人們就注意到地表上的某些大陸構造能夠拼合在一起,這就好像是一個拼板玩具,特別是非洲的西海岸與南美洲的東海岸之間的吻合性最為明顯。這種現象可以用大陸巖石圈的直接破裂和大陸巖塊體的長期漂移得到解釋。這就是我們后面將要介紹的關于杜托特提出的現今的大陸是由北半球的勞亞古陸和南極洲附近的岡瓦納古陸的破裂后漂移形成的。
1966年,梅納德(H.W.Menard)等匯集了當時所有的有關海洋深度的探測資料,再度進行了世界海洋深度的統計,得到全球陸地在海平面以上的平均高程為0.875公里,大洋的平均深度為3.729公里。大陸和大洋之間存在為海水所淹沒的數拾公里寬的邊緣地帶,這個地帶包括大陸架和大陸坡,兩者共占地球表面積的10.9%。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的差異非常明顯,大陸地殼的化學成份主要是花崗巖質,而大洋盆地下的巖石主要是由玄武巖或輝長巖構成。因此,整個地殼又可以分為大陸硅鋁殼和大洋硅鎂殼兩大類型。
有關大陸的起源問題,地質和地球物理學家杜托特(A.L.DuToit)于1937年在他的《我們漂移的大陸》一書中提出了地球上曾存在兩個原始大陸的模式。如果這個模式成立,那么這兩個原始大陸分別被稱為勞亞古陸(Lanrasia)和岡瓦納古陸(Gondwanaland);這實際上就象以前魏格納等人所主張的那樣,把全球大陸只拼合為一個古大陸。杜托特認為,兩個原始大陸原來是在靠近地球兩極處形成的,其中勞亞古陸在北,岡瓦納古陸在南,在它們形成以后,便逐漸發生破裂,并漂移到今天大陸塊體的位置。
早在19世紀末,地質家學休斯(E.Suess)已認識到地球南半球各大陸的地質構造非常相似,并將其合并成一個古大陸進行研究,并稱其為岡瓦納古陸,這個名稱源于印度東中部的一個標準地層區名稱(Gondwana)。岡瓦納古陸包括現今的南美洲、非洲、馬達加斯加島、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斯里蘭卡島、南極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它們均形成于相同的地質年代,巖層中都存在同種的植物化石,被稱為岡瓦納巖石。杜托特用以證明勞亞古陸和岡瓦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