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16-12-15 11:36:35
三、訓練孩子的發散思維
我們經常碰到以下兩類問題:
一類問題,就像課本上的習題——提出的問題很明確,要求我們運用已經學過的某些知識,針對問題“聚會思維”;而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往往是惟一的,這就像我們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別的就意味著錯誤。
另一類問題,就是可能有多種答案的問題——有時問題在開始時并不十分明確。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問題都是屬于這種類型。解決這類問題,除了要努力明確問題外,還要打破平時習慣想法的束縛,將自己的思想從不同途徑、不同角度擴散開去考慮問題,這叫“發散思維”;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往往是很多個創造性的設想,并且不能絕對他說哪個設想最好,只能根據實際的情況,評定某個設想更為合適。
比如“回形針有什么用?”這樣一個問題,有興趣的話,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發散性思維要求一題多解,供參考的答案有:
1.回形針除了可以用來“別住紙張”外,還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2.可以讓回形針利用襯衣口袋,別住“服務員”或“小隊長”等標志;
3.可以用它代替發夾,夾住散亂的頭發;也可代替領帶夾子;
4.假如有很多回形針的話,可以把它們聯結起來,成為鏈條;
5.可以把回形針的一頭拉開,代替牙簽,剔除牙縫中的食物殘渣(當然最好不要這么做);
6.同樣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緩和指甲縫的臟東西等等;
7.必要時,可以把整個回形拉直,當作鞋帶使用——把它穿過鞋帶孔扭結起來;
8.把回形針縫在窗簾布上端,代替窗簾圈;可將它別在紙模型飛機的頭部,做重錘用;將許多回形針串聯起來,還能做項鏈,等等。
四、下面是一則成功的家教案例,摘自家長原創:鼓勵孩子“異想天開”!
兒子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數學老師讓人捎口信要我們去,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件事:數學教學正進入直式運算階段,學生們都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從低位向高位順序運算,惟獨兒子別出心裁地從高位到低位進行逆向運算,經老師指出后,他竟頑固地一意孤行。
我們回家盤問時,兒子振振有詞:“左邊算到右邊是我想出來的竅門”。聽他這么一說,我們意識到,兒子雖然違背規律進行運算,卻透露出一種萌芽狀態的獨創精神。
于是我們在對他的“找竅門”給予充分肯定之后,循循善誘地告訴他,對自己周圍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觀察,對思維結果還需驗證,驗證的標準就是看它的實際效果。然后,我們與他一起分析逆向運算的弊端。最后,他口服心服地毅然忍痛割“愛”了。
五、教育反思與學習
孩子總是要長大的,父母不是包辦替代,而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讓孩子從小樹立主體意識,從各方面給予他“參與”的機會。按照傳統觀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而按照現代觀念,家庭教育則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維”教育教人以知識,是因為再沒有別的東西可教。但知識并不能代替思維,如同思維不能代替知識一樣。在大多數實際生活中,知識從來就是不完全的(因為我們處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將來),所以我們需要思維。
創造力也是一種思維能力,它并不是漫無邊際、天馬行空式的創意,而是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新事物、幫助人適應環境的能力。
知識與思維有密切的聯系,但決不是同一個東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創造力,但在校的考試成績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試成績非常好,但不善于獨立思考,沒有創造力,所謂“高分低能”就是指這類學生。
因此,孩子讀書、學習,有著雙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識,一是發展思維技能。大多數父母和教師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門知識課的更為重要的意義恰恰是為了使孩子的思維技能得到發展。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維”,這句話很有道理。所以,家長在培養孩子的思維力方面應注意一些方法:教孩子,思維比知識更重要!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