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考網整合 作者:中考網編輯 2016-04-11 10:51:02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在“十三五”,延慶教育將如何規劃?采取怎樣的發展路徑,打造怎樣的區域教育特色?近日,延慶區教委主任魏旭斌在該區教育系統新學期領導干部工作會上,對延慶教育未來五年工作“1個目標4條路徑10大工程”進行了全面解讀,摘錄其發言部分內容,和圈友們分享。
教育必須摒棄功利的色彩,延慶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也只能是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而不是培養一個又一個考分機器。所以,仲文書記提學前玩、小學慢、初中寬、高中活,正是真正把孩子當成一個鮮活的生命,心智健康,將來能自食其力,實現各得其所的發展。讓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是“十三五”期間延慶教育的終極目標,要在各個學校各個學段的教育當中,認真貫徹下去。這對我們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習本身需要嚴格管理、嚴格要求。大家都說國外的教育好,但是,你去國外看看,真正要考上哈佛、斯坦福的學生,也是要付出辛勤努力、刻苦學習,才可能考得上的,教育的有些規律是共通的。素質教育、健康成長全面發展,不代表成績是一塌糊涂的。
教育目標已經確定,如何實現?四條路徑,優質、均衡、開放、特色。
所謂優質,指的是質量優,既是指教育質量優,也是指人的優,人,包括教師和學生,教師的優,又最終作用在學生的優上。因此,優質實際包含了教育教學全過程,包含了優秀師資隊伍建設的全過程,包含了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達成上。優秀教師的打造、優秀校長的脫穎而出,都是優質當中的應有之義。
所謂均衡,既是指一般我們所講的硬件均衡、軟件均衡。硬件均衡指辦學條件均衡,軟件均衡指師資水平均衡。兩者加起來,構成一般意義上的校際間均衡。而我們提出均衡,更指的是各學段間的均衡,各類教育間的均衡。無論是學前教育,還是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都要均衡發展,既不能有過去所說的“銅頭鐵腿豆腐腰”,也不能出現“一頭軟一頭硬”的局面。同時,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之間,也有一個均衡發展的問題。因為延慶教育是一個整體,任何一類教育發展不好,都會影響延慶教育大格局的協調。一句話,延慶教育的均衡,一個都不能少。
所謂開放,是指“十三五”時期,我們要在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上進一步加強。“十二五”以來,我們在開放辦學戰略下,走出了第一步,通過和市區教育優質區的合作,結成了百對手拉手合作關系校。“十三五”時期,在繼續深化和加強這些關系的同時,在開放辦學的廣度深度上要進一步加強。開放要在兩個方向上突破,一個是對內,在延慶區域范圍內,要穿越學校邊界,共享教育資源,這就是“一三五四”學區制,通過學區制,進一步在區域內部實現優質教育要素的流動和輻射,讓每一所學校都共享教育發展成果。另一個是對外,一方面深化原有的和市區優質教育資源的合作,要在實質獲得上有新突破,另一方面要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目前,我們正在和有關國家合作,爭取在“十三五”時期,通過延慶區教委和國外教育發達國家地區教育行政部門合作,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和師資培訓基地,建立學校間合作關系,深入學習國外先進教育理念和方法,為我所用,同時積極傳播中國文化,擴大延慶教育視野和影響。在教育對外開放中,延慶有長城、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些都是優勢,要抓住。
所謂特色,包含三個不同層次,一是學生,二是學校,三是延慶整體。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全面發展學有特長,這要通過課外活動計劃和體育、藝術等活動,讓學生得到綜合提升。每一所學校,都要結合學校實際,辦出特色,不僅在區域范圍內,更要爭取在全市乃至全國,辦出影響。對于延慶教育來說,要全力打造延慶教育的總體特色,那就是三個全面普及,即全面普及校園足球,全面普及世園知識,全面普及冬奧運動。這三個層面既各自獨立,又相互影響,組成一個整體。教育,不僅是大眾化的教育,更應該致力于多樣化人才培育,逐步深化教育內涵。學校發展特色教育,能讓學生接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和技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甚至讓學生擁有一技之長,提升學生日后立足社會的競爭力。對于學校來說,特色可以發展成一個品牌,能讓學校在校與校之間的競爭中更具優勢。特色也是一種育人文化,是對育人方向的引領,特色的積淀決定了學校教學藝術、教學品質與教學質量,這些都將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
優質、均衡、開放、特色,既自成體系,又相互依存,是實現延慶教育科學發展的支撐路徑。路徑鋪好,延慶教委還提出了十大工程作為根基,即學前教育普及發展工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工程、高中教育多樣發展工程、職成教育品牌發展工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工程、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工程、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教育人力資源建設工程、信息化發展與創新工程、學習型延慶建設工程。十大工程是“優質、均衡、開放、特色”四大路徑的細化和拓展,共同繪就出“十三五”延慶教育發展藍圖。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