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2015-06-24 16:58:55
兒童早期數學思維構建,多早都不算早
我們生活在一個擁有數量特征的物質世界里,我們對見到的各類物體的大小、遠近、形狀判斷其實都是數學,對于兒童來說,從出生之后他們更是在不斷的適應著這樣的新環境,感知物體的數、量、形狀、類別、空間關系、順序其實對他們來說都是數學。
生活中受到自己從小學數學的波折影響(有那么一個階段對空間關系和邏輯關系無感的狀態),而對數學的理解又牽扯到物理、化學、生物等跨學科的思維能力,所以從女兒出生時開始我就一直在繃緊一根玄,女兒從小一定要構建好數學思維,別到時候像我學的那么辛苦(辛苦其實就一年,高中一年級的那個暑假,整個暑假我自己對照著各類參考書學習,終于開了竅),雖然教育專家一直在提倡跨學科學習能力和素質,應試教育也開始不分文理科,但是在我狹隘的理科生的思維認識中,還是希望女兒能利用理科的思維方式進行學習。
有了這個意識形態之后,也在生活中對女兒的數學學習相對比較用心起來,但是我一直很排斥甚至很討厭讓女兒進培訓班展開加減法的訓練和所謂的珠心算的學習,我認為這只是一種技能,并不代表方法,很多的培訓機構把數學思維的構建限制在加減乘除運算上,這本來就偏離了數學學習的基礎。
女兒是即將走入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在有著兩三年的在生活中的數學思維學習之后,我想在應試教育中她應該能有相對飽滿的自信和相對充裕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比較功利,孩子掌握了很多數學學習方法,在應試教育中自然會熟能生巧的應用起來)。
拋開為應試教育的籌備工作,幼兒掌握一些數學經驗構建初步的數學思維,也能幫助他們在生活中更好的適應和認知周圍的事物,比如:書的大小、小朋友的多少、距離的遠近等等,這些認識在孩子客觀的認識世界、與人交往、解決生活中的困惑、探索自然的相關問題時,思維能力得到極大的鍛煉。
好處有很多,但是具體如何展開,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或者是獨特的方法,因為比較怕孩子受到各類學習興趣班的迫害,更傾向于在生活中和女兒一起展開數學思維的學習。
數學思維一定不僅僅是加減法,包括數和量的區別、大小比較、空間關系、規律、順序學習、形狀比較等等,而加減法只是數學學習的一個門類,加減法學的好不代表數學思維能力就強,當然反之亦然。
在今年也給某出版社寫了關于《兒童早期數學學習》的心得書,也不斷的有朋友問起關于兒童數學思維學習的方式方法,計劃將自己在不同階段訓練女兒學習數學思維的一些小心得陸續分享,供大家參考和討論。
從女兒這個個體上看到,經過一段時間的數學思維訓練學習,在思考問題時她更喜歡探根問底,也更喜歡通過數據來支撐她的結論,我覺得這就挺好的(當然,這也很狹隘,每個父母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很優秀)。
如果說陪伴孩子學習數學是有方法的,那么我更傾向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引導著孩子感知和體驗各類數學特征。
比如:2-3歲階段,很多父母會對著數字2教給孩子“孩子,你看,這是2,2像小鴨,嘎嘎嘎……”,如果是這樣教,還只停留在對數的學習階段。這個時候如果拿著2個蘋果或者2個香蕉甚至2個布娃娃告訴孩子。
這是兩個蘋果/兩個布娃娃,再利用其它的道具,讓孩子認識到2不僅僅是個數字,還能代表物體的多少,這就是對數和量的學習,2代表了一切數量為2的事物的集合,2就是從這些具體的事物中舍棄了小鴨、蘋果、布娃娃的具體特征,抽象出他們數量關系而得出的結果。這樣的學習,不僅僅對孩子來說幫助他們從具體到抽象關系的思維發展,也幫助孩子邏輯和推理能力的初步構建。
在比如孩子喜愛吃的糖果,從一個到一把到一盒,通過實踐讓孩子逐漸認識數量的多少關系,如果再進行延伸就是對多少的比較,比如很多孩子在吃蘋果時喜歡吃大蘋果,在這種認知中,讓孩子學會對大小的比較,這些也是數學。
再比如,三歲以上的孩子在孩子玩各類拼圖時,告訴孩子不同的拼圖形狀、對不同形狀進行歸類、再數不同形狀的道具各有多少,孩子很容易在實際操作中理解數、量、形狀特征和各類數量關系。
數學是將具體的問題抽象化,有了數學思維的認知,孩子從具體事物到抽象思維的認識的轉變會變的更為輕松自如。比如在小學一年級上學期的教材學習中,會有這樣的應用題。
題例:小明有五個蘋果,吃了三個蘋果,還剩幾個蘋果?
這其實就是用數學思維方式將具體的問題抽象化,實質上考察的孩子對5-3=2的認知,用運算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而幼兒早期數學思維的學習,就是幫助孩子通過分析、判斷、綜合思考、推理、運算,對感性的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再比如孩子學習分類,根據不同的特征可展開的分類學習很多,比如顏色的分類、大小的分類、人物關系的分類、形狀的分類、物品用途的分類,這些學習都可以在生活環境中展開。
比如:讓孩子找出家里紅色的物體,這是分類。
比如:讓孩子找出一堆蘋果中的大蘋果這是分類,讓孩子找出一堆蘋果和一堆橘子中的橘子這也是分類。
比如:讓孩子找出家里的女人,這是分類。讓孩子找出一群孩子中的女孩這也是分類。
比如:讓孩子找出家里用來坐的工具這更是分類。
在生活中進行的觀察、思考、思維活動,更有利于兒童對數學關系的具體認知,提高孩子的思維敏捷性和靈活性,都具有很強意義的幫助。
當然,孩子的數學思維學習要在生活中展開,就必然要父母付出很多的心血,將這些數學學習的內容在生活中以玩的形式巧妙的應用起來,讓孩子沒有負擔沒有壓力,帶孩子體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培養孩子的數學學習興趣,這更是孩子在應試或者素質教育體制中的重要基礎。
如今,女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其實是高于學習音樂的,每天她都喜愛拿起一些思維訓練課程自主進行學習,在可以進行數學學習和鋼琴練習時,她更傾向于選擇數學學習,她說學習數學有樂趣。
不管是否是對枯燥的鋼琴練習的軟排斥,從行為上看到她對數學有著一定的興趣,這個興趣在支撐她未來應試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我想是足夠了,興趣是一切的基礎。
于我,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如何培養孩子對音樂和英語的興趣,是我的重點,這就意味著一個音樂門外漢要帶著孩子更多的去體驗,一個自詡英語實力派在放棄應試教育英語學習十多年之后需要再次拿起教材自主學習。
且在學習的過程中,還需要去研究孩子的心理特點、研究不同教材的學習方法、研究孩子的學習習慣,讓后將這些教材貫穿起來找到孩子能喜歡的方式在生活中展開學習,不得不說,這對于我而言,是大工程。
我很排斥孩子規規矩矩的坐在課外輔導班的教室里學習的樣子,被壓抑的童年,被禁錮的思維方式、被強壓下的對高分的追求,當然我也更排斥每個輔導班比較高的費用,我更喜歡在生活中以跨學科的方式帶著孩子一起學習,讓她不感覺到壓力,還覺得很有趣,通過多樣化的生活體驗和社會經驗學習抽象的事物,促進孩子在認知情感態度和習慣方面的整體發展,才是我認為的理想的教育。
后記:或許將陸續分享一些在實際生活中展開數學學習的真實的可操的案例,這些案例也是基于生活中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展開的訓練和游戲,并非適用每個兒童。
要想讓孩子對數學有著豐富的認知和體驗,父母就需要很多的努力,包括對早期兒童學習教材的研究、甚至對小學一年級奧數知識的自主學習、對熟悉思維能力的學習,這樣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這是個拼爹拼媽的年代。
要想孩子在童年玩的開心,在后期應試教育的學習上也不拉后腿,父母永遠都需要持續學習下去。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