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2015-06-02 17:45:04
據悉,近期一撥又一撥的招生考試政策頻頻出爐,沖擊著無數家長的“最強大腦”。各種政策之下,家長們難免會感到迷茫、糾結。而糾結的原因是:要不要花幾百萬元買一套所謂的學區房,投下重金后,是否物超所值?接下來小編在這里為大家解讀一下四大新政將對學區房產生怎樣的影響。
1.關鍵詞:限制跨區
優質高中不能跨區“掐尖” 傳統名校或遭“洗牌”
梳理今年的中考招生新政策,一個明顯的變化是:減少跨區縣招生將成趨勢。今后,逐步只允許部分示范高中和城鄉一體化學校跨區縣招生,且城鄉一體化學校只允許合作校向資源輸出區招生。原來沒有該招生計劃的學校,不予新增。
早在此前,市教育部門就曾提出一個未來的構想:鼓勵孩子在本地完成12年甚至15年的教育,并且針對這個構想,先后建立了65所城鄉一體化學校,另外還有城鄉“手拉手”等各種促均衡政策紛紛推出。
今年,優質高中資源相對充足的區縣不能跨區“掐尖”招生了。據相關人士透露,繼東城、西城、海淀“鎖區”后,有可能在未來幾年,朝陽、豐臺、石景山也將接力執行相同的政策。可以預見,跨區縣招生正在逐年壓縮。也就是說,從此以后各區都留下自己的學生,從前好學生都往“教育高地”跑,“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現象將成為歷史。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分析此現象時表示:“過去由于東、西、海三區教育資源好,其他區縣好學生都愿意到這三個區上學,導致其他區縣的好生源流失,教育質量難以提高。嚴格限制跨區后,名校教育資源相對薄弱區縣勢必會加大教育投入,辦好學校,加上優質生源穩定了,教育質量將會得到穩步提升。”
有業界人士在深入研究限制跨區招生政策后預測,由于各區的生源將趨于均衡,未來,傳統名校將面臨新的挑戰。
2.關鍵詞:考試難度降低
高中校比拼“加工”能力 更多學校將脫穎而出
中考試題難度降低是今年值得關注的一個熱點。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衛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試題難度降低符合課程改革的精神,與中考招生政策沒有必然聯系。但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是,高分考生會大幅增加,同一分數段的學生肯定會“扎堆兒”,在這種情況下,高中校如何進行錄取?對此,市教育考試院有關負責人透露,中招錄取時,如遇考生總分相同,在“總分相同看單科”的原則下,單科成績參考的順序變了。往年單科成績參考錄取順序是數學、語文、外語,今年調整為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外語,從“更注重數學成績”改為“更注重語文成績”,從高分到低分錄取。若五個單科成績仍相同,則按隨機號從小到大的順序錄取。
也就是說,分數相同情況下,誰的語文成績高優先錄取誰,如果語文成績也相同,再比較數學。之后再比物理、化學,最后才是外語。這種變化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的“尖子生”不再享有以往的“特權”,而伴隨著各優質高中招收到的學生更加多元化,有權威人士放言,今后各高中校比拼的不再是“掐尖”能力,“加工”能力才是一道硬杠杠,一些特色高中校的優勢會凸顯出來。
關鍵詞:名額分配
名額分配比例提升 普通校也有優勢
2014年,北京市中招將優質高中名額分配的比例設置為30%。今年,這個比例提高到了40%,并對這個數字進行了細化:各校的名額分配計劃將按3:7的比例分配到優質初中校和一般初中校。按照這個比例,即使普通學校學生的中考成績比優質初中的低,仍有可能被優質高中錄取。就讀于一所普通校的學生小強(化名)去年就嘗到了這個政策帶給他的好處:雖然中考只考了473分,但他依然被北京理工大學附中錄取了,與本校常規途徑錄取的學生相差了好幾十分。和小強一樣幸運的,還有其他幾十名同學。據校長陸云泉介紹,今年市教委加大了名額分配的比例,普通學校升入北京理工大學附中的學生會更多一些。
普通校學生升入優質高中似乎更容易些,立即讓一些“精明”的家長想到了對策:把就讀于優質初中,但成績平平的孩子轉到普通校,增加上名校的“保險系數”。但事實上,這幾乎不可能。為防止優質初中校學生通過轉學占用一般初中校的名額分配指標,北京市教委早有規定:參加優質高中名額分配招生的應屆考生,必須具有升學資格且具有同一所學校連續3年正式學籍。這表明,隨著這一政策的實施,普通初中校必將吸引更多的生源,初中校之間的差距將會逐漸縮小。
3.關鍵詞:雙培計劃
高招政策變化 郊區學生考大學有優勢
今年,北京市高考改革啟動了“高水平人才交叉培養計劃”。該計劃包括“雙培計劃”和“外培計劃”。
整個計劃共涉及2000名考生,參加雙培計劃和外培計劃的市屬高校學生通過“1+2+1”的形式完成4年學制,即第1學年和第4學年在市屬高校進行學習,第2和第3學年在“雙培計劃”中的部屬高校及“外培計劃”中的境外高校學習,參加這兩個計劃的市屬高校學生所需費用由市政府“買單”。而且,2000名考生的名額分配采取的是各區縣平均的方式。
因為不是根據各區縣考生人數按比例分配,門頭溝區教委主任李永生很快給校長們算了一筆賬:2000個名額分攤到16個區縣,門頭溝區擁有125個名額。今年,全區參加高考的學生約700人,超過1/6的學生有望通過該計劃進入高校深造。而據海淀區教委相關負責人透露,今年全區參加高考的學生數為12300人,獲得交叉培養計劃的名額仍然是125人。兩區相比,門頭溝區學生申請該計劃的成功率,就會是海淀區的15倍。
給校長們算清了機會賬,李永生主任還從實現區域教育均衡、公平方面給校長們算了一筆公平賬。當然,他的另一個重點是給校長們算成本賬:家長送孩子到外區求學,每天接送不現實,很可能花大價錢買一套位于學校附近的孩子。而按目前的政策來看,這樣的花費未必就劃算,因為在門頭溝區上學的孩子機會更大。“我給校長們算完賬,也請校長們給家長、學生算好這三筆賬,至于他們如何選擇,我相信會比以前盲目出區更理性。”李永生主任說。
張女士的兒子今年在大峪中學讀初一,按照以前的打算,孩子讀完初中就準備“往東流”。但從親戚那里聽說了“三筆賬”后,她不再猶豫:“原來買學區房就是為了兒子考好大學,現在不用東奔西走且上大學的機會還大,自己就不要再瞎折騰了。”
對于一度熱炒的學區房,有位教育界權威人士曾這樣說:“高價學區房,是市場之手造成的,當教育均衡逐漸實現,市場之手也會讓房價進行理性回歸。”由此可見,是否要買學區房,家長們仍須從長計議。
教育不是短線“投機”
西城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學校長表示,所謂“學區房”這些年來一直在炒,只不過是隨著新入學政策的推出,越來越“火”了而已。有些家長費盡心思提前買了學區房,可是今年的入學政策在細節上又做了規定和微調,只能眼看著自己的“規劃”落空。
這位校長說,目前就近入學帶有很強的政策性,打個不恰當的比喻,購買學區房這種“投資”有點像賭博,具有很大的風險性。從“拼孩兒”“拼爹”到“拼房”,盡管家長們一直跟著政策跑,卻很少有人靜下心來研究政策。因為從政策本身的調控作用來說,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其本身就具有“大穩定、小調整”的特點,今天選中了好小學,這所小學現在對口某優質初中,六年以后還一定是這樣嗎?
他表示,教育應該是長線“投資”,不是短線“投機”。所謂“投資”,不一定是花重金買學區房,應該還有很多可以豐富孩子學習生活的方式。大多數家長在擇校上具有盲從心理,很少有人關心孩子自身的成長規律,仍舊不能走出所謂“重點校”的影子。每一所學校都是在發展變化的,好學校的評價標準也在變。所以,不是購買了所謂的學區房,把孩子送進“名校”就萬事大吉。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