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2015-05-12 17:47:12
由趙薇、佟大為主演的《虎媽貓爸》在東方衛視的持續熱播,除了收視率一直占據榜首之外,劇中的教育方式也引起了廣泛的熱議。
全職媽媽可不可取?
《虎媽貓爸》中的畢勝男,為了女兒能上重點小學,不單放棄寬敞的商品房,斥巨資搬入破舊的學區房,還辭去工作一門心思撲在孩子身上,拼命程度令人咋舌。滬上知名親子教育專家劉荔告訴記者,在各種親子論壇中95%以上的發帖者都是媽媽,許多媽媽對于各種教育理念熟稔于心,甚至可以說是民間的育兒專家。不容否認的是,母親在家庭教育中占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爸爸通常都是等著付錢的那一位。"劉荔說。而這樣全方面投入式的教育方式自然是引起了一定的爭論,有觀眾說,母愛真偉大,又有觀眾稱,這種愛雖然偉大但卻給了孩子十足的壓迫感。
對此,趙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她本人是不贊成父母只為子女而活。"我覺得可以給孩子創造最好的學習和教育的環境和條件,但是還是要鍛煉子女獨立面對社會的能力。我不贊成自己吃蘿卜咽糠菜,卻讓孩子體體面面、容光煥發,這樣對孩子和家長都不好。"
而劉荔以自己數十年的從業經歷,對于劇中畢勝男"手把手"的家教方式也提出了異議,全職媽媽做家教給了孩子陪伴的同時,客觀上也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生活上可以照顧了,但是在學習上應該漸漸放手,家長應該檢查孩子的作業,而不是陪著孩子參與。"劉荔提出建議說,在孩子學習的參與度上家長應該控制在百分之十左右。
恐嚇式教育可不可取?
"為什么非要上第一小學,為什么非要買那么貴的學區房?"趙薇坦言,在參演之初,她也對劇中虎媽激進的做法感到不解。"但我和觀眾一樣,慢慢地通過劇本發現,原來真有這樣的教育方式和社會現象,我們的劇本是做了很多社會調查以后才寫出來的,不是憑空捏造。"至于被外界詬病的劇情夸張一事,趙薇淡定表示,隨著劇情的發展,觀眾也會理解"虎媽".
所以我們在該劇中看到,"不好好學習的話,就要跟吳爺爺一樣收垃圾。""不好好刷牙的話,你就呆在這個小黑屋吧。"這類"恐嚇"的話語此起彼伏。據上海市少兒研究中心主任楊江丁分析,劇中虎媽的教育方式急躁激進,不利于孩子心理成長。特別是六七歲的孩子應該是第二次叛逆、逆反期(第一次三歲),用這種恐嚇、粗暴的方式教養孩子,孩子會因為年紀小、還沒有成為獨立個體暫時屈服。等孩子一長大,脫離母體,這種自上而下的壓制會馬上反彈,到青春期第三次會變本加厲回應父母。
劉荔則提出,相較于虎媽綁著孩子跑步這種極端的教育方式,兒童教育仍然應該以快樂為主。過于極端的、反向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概念:學習是痛苦的。而當這種意識產生后,就極有可能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劉荔建議,對孩子教育仍然應該是快樂的,鼓勵的,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孩子學習,"比如借著闖關游戲把識字能力貫穿進去,通過玩游戲的方式進行知識的串聯學習。"
到底是虎媽還是貓爸?
在《虎媽貓爸》中,"虎媽"強勢、堅硬,"貓爸"可愛中有些許懦弱、逃避。趙薇的精英高壓教育和佟大為的快樂營養教育,是兩種教育觀的碰撞。而在心理學家分析,卻看到了"虎媽貓爸"的家庭格局的不對稱:母親占據統御和支配的絕對主導,會導致母子間關系過近,父子間相對較遠。"據幼兒教育心理專家王人平分析,這樣的家庭角色錯位,打破了一種兩性間的平衡。如果一個男孩生活在虎媽貓爸的家庭中,會沒有自信,安全感不夠;而女孩子呢,由于爸爸的男性榜樣缺失,會瞧不起男性,在未來的婚戀中也往往因為不懂得尊重男性而經常受挫。
即便劇中有些過激的教育方式仍待商榷,但數日高居榜首的收視率依舊可以說明,該劇在觀照反映現實問題上還是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有不少網友都稱道,虎媽的教育還是很現實的,虎媽的教育是為了讓孩子能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