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鄭州日報 2011-05-16 13:27:27
近日,一個國際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也排名倒數第五。
如今,“中國制造”的產品大到家用電器、小到服裝玩具無所不有,遍布全球市場,但大都是“貼牌”產品,中國企業賺到的只是一點點加工費,絕大部分利潤被品牌擁有者——外商賺走了。與此同時存在的另一個很怪的現象是,在動漫市場上幾乎看不到中國人的作品,在中國的兒童電視節目中,卻大量充斥著日本和美國的動漫作品,雖然在政府部門的干預下,國產兒童動漫節目有所增加,但其收視率卻難以與進口節目相匹敵。
難道中國人天生沒有創造力嗎?
事實顯然不是這樣。且不提“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這四大發明,僅以童話故事來講,中國也有花木蘭、孫悟空、哪吒等膾炙人口的童話人物。這些事實充分證明了我國古代人天才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那么,今天中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到哪里去了呢?
也許很多人會說,中國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近期成功摧毀廢棄的氣象衛星等不都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嗎?但是我們必須承認,“自主研發”與“創新”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創新是指發明創造一些別人沒有的東西,而“自主研發”無非是追著國外先進技術后面去模仿。當然,“自主研發”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其所創造的價值卻無法與“創新”相比。
中國人較西方人缺乏創造力,這不僅是多年來學術研究的結論,也一向是教育界的熱點話題。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就曾提出疑問:為什么中國的科技在唐宋時代就已領先西方,卻在明清時代落后下來。
這就帶來了一個疑問:是誰偷走了中國人的創造力?
其實,這個偷竊者不是別人,正是中國人自己,是我們的教育觀念!
中國人不是沒有創造力,只是按照中國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人沒有了創造力。這種情況是怎么發生的呢?
從一個新的生命伴隨著那聲初啼來到人間,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好孩子,什么是好孩子呢?很簡單,聽話就是好孩子,聽家長的話,聽老師的話,對父母和老師的訓導、教誨和要求只許說是,不準說不,只能順從、遵從和信從,不能拒絕、懷疑和反對,順就是孝,逆就是忤。如果有什么不同意見,不管你有沒有道理,沒說之前就先已經錯了。學校里選班干部、評好學生,“聽老師的話”是最起碼的條件,否則,老師那里絕對通不過。
也許在家長那里,教育孩子養成聽話的習慣,有著比較復雜的動機,比如作為自我保護的生存術,出于趨利避害的現實計較,等等。統治者推廣張揚這種文化傳統,則是出于社會安定,政權穩固的考慮。于是,成“材”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就成了從家庭到學校到統治者的共同行為。但是讓人始料不及的是,這種對孩子的“聽話、順從”教育,卻帶來了一個不可估量的損失,一個影響深遠的惡果:從人的幼兒階段開始就不斷地砍掉他們說“不”的能力,這就等于從根子上扼殺了中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這是因為,能夠說“不”和敢于說“不”,不僅是一個人獨立、尊嚴和自信的體現,更是一種在各種社會活動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懷疑精神是科學精神的主要內涵,這種精神主張人應當面對現實不斷提出問題,從問題出發,對前人進行質疑,以探求出能夠經受更多懷疑、更多混亂考驗的原則。通俗一點說,就是要求人們對于任何事情,對于已經決定了的,或者是常規的、習慣的、多數人遵奉的東西,都敢于問一聲“為什么”,以促使我們的思想不斷地趨向真理。
無數的事例都告訴我們,在創新活動中,能否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往往是一個先決性的問題。可以說,敢于對權威、對傳統理論、對已有的結論、定論和規范,對人們習慣的事物說“不”,是一切創新、創造活動的前提。
中國并不缺乏“自主研發”的實力與人才,缺乏的是“創新”能力,這一點國家已有充分認識。在“十一五”規劃中“著力增強創新能力”被作為中國未來5年發展的一個目標,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反復強調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2006年,中國政府投入716億元力促自主創新,比2005年增加115.26億元,增長19.2%。
西方教育與我們的根本不同在于:它從小學就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批判思維。一位美國小學校長這樣說:“在教育中,我們應該重視科學觀而不是技術……經過教育,他們應對世界保持一種健康的懷疑態度。他們應該會提出問題,而不只是接受。”
為了我們中華民族在21世紀的偉大復興,為了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能夠有尊嚴地立足于這個世界上,我們的教育者,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加入到一項偉大的工作中來——鼓勵和教會孩子說“不”!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