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半月談 2010-07-08 10:21:41
現實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使“擇校大戰”成為新的無形戰場。擇校的煩惱不僅困擾著疲于奔波的家長,更給社會穩定埋下了隱患。關注擇校,從中國實際出發,了解他國做法,或許有所裨益。
發達國家同樣受到擇校困擾
英國兒童從4歲開始接受義務教育,享受全免費的國家福利。表面看來,家長似乎可以高枕無憂,其實不然。為了讓孩子能夠上一個理想的學校,英國家長也會殫精竭慮為兒女就學奔忙。
英國的學校有公立、教會和私立之分。公立和教會學校面對的是廣大工薪階層,不收取費用。不過,家長們要把孩子送到好一點的學校也要費些力氣。
一般情況下,與學校的距離是決定孩子能否進入優秀公立或教會學校的關鍵因素。于是,一些類似于“教育、教育、還是教育”的廣告成為房地產商的賣點。英國薩維爾斯咨詢公司的研究發現,靠近優質公立小學和英國164所優質中學的住宅比一般的住宅價格高出10%以上。即便在這次全球經濟危機最嚴峻的時候,“學區房”的抗跌性也比較強。
教會學校招生時要看家長的宗教背景,這就迫使有些家長突然變得“虔誠”起來,在孩子入學的前幾年成為教堂里的常客。
為了讓孩子上一個好的學校,在填寫住址信息時,英國和美國都存在一些作弊的行為。2008年英國地方政府協會進行的調查發現,超過3/4的地方政府認為家長在住址方面撒謊的事件越來越多,其中包括:將靠近優質學校的祖父母的住址填在申請表上,或者在學校附近購買房產,然后再租給別人。還有的家長讓孩子冒充某個已經在優質學校上學的孩子的兄弟姐妹,以便在排隊時能夠靠前一點。甚至有家長為了子女能上好的學校而造假,差點鋃鐺入獄。為了甄別和杜絕家長提供虛假信息資料事件,英國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門也是絞盡腦汁。普爾市政府甚至動用新制定的反恐法規來對涉嫌造假的家庭進行秘密偵查。
美國同樣如此。經濟條件好的家長會選擇在有好學校的學區買房;經濟條件不太好的家長,只好在學校附近租房,以達到同樣的目的。不過,這樣做屬于“打擦邊球”,一旦被查出將會受到嚴厲查處。
在美國南加州,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條件已經成為許多人尤其是向來重視子女教育的亞裔考慮的主要問題。許多人在買房時首先考慮該學區的整體成績是否拔尖。記者所住的亞凱迪亞學區2008年在全加州綜合排名位居第29位,其中亞凱迪亞高中更是一所遠近聞名的好學校,吸引了大批亞裔學生。
供求矛盾難以解決
印度很多條件好、教育質量高的學校,提供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級高考前的所有教育,能否進入一所好學校的幼兒園,就關系到孩子能否考上好大學。因此,每年11月到12月,大城市的父母和他們三四歲的孩子就開始了一場“幼兒園入學戰”。據報道,一些比較好的公立學校,每個入學名額大約有20個小孩競爭。
雖然不少幼兒園參考印度教委建議的百分制,但每個條件打多少分完全由自己決定。有學校規定家庭中有校友或有親屬在讀的加30分,家離學校近給40分。由于錄取必須得55分,意味著入學的至少需具備上述兩個條件之一。有家長抱怨說:“這就像維持一個王朝,將我們這些準備第一次入學的擋在外面。”
一些家長也抱怨,即使進入合格分數線,學校也青睞那些父母畢業于如印度理工、印度管理學院或者中央公務員的精英后代。
印度一些幼兒園的入學費用甚至超過印度最好的大學印度理工大學5萬盧比(1美元約合46盧比)的入學費用。一些家庭表示:“孩子出生前我們就開始為其上幼兒園攢錢了,還沒入學已經花了6萬盧比。”新德里和附近地區好的幼兒學校入學費用大約在7.5萬盧比,每個季度還要交1萬到3萬盧比不等的學費,以及每年上萬盧比的交通費和IT費等。
雖然教育官員知道收取高額入學費違反了教育委員會的規定,但是因為只有家長帶著證明來投訴,當局才能處理,而他們迄今沒有接到這類投訴。
印度教育學家阿尼爾指出,家長追求的精英學校只占印度學校的5%,上這些學校費用也很貴。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一些邦政府曾試圖將這些學校劃入“社區學校”,強制招收附近的小孩,雖然邦議會通過了這一決議,但學校的游說使得邦長沒能簽署這一決議。
要求改革學校教育的教育學家巴拉德認為,出現這些情況,本質上是供給和需求的矛盾。政府應該盡量鼓勵開設更多學校,讓開辦私立學校更容易,并開始給所有學校評級打分。“讓我們面對學校壟斷的現實,承認學校是營利機構,而不是將其定為非營利機構的同時卻對腐敗和行賄學校領導視而不見。”他說。教育資源平衡
與“補差”是關鍵
日本跟中國一樣,也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中小學全部免費并實施平等教育。由于基礎教育發達,師資和教育資源分配合理,日本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學;窘虒W設施和教育水平都大體相同。學校無論規模大小,在校學生多少,都必須具備辦學的必備條件和設施。甚至有些殘疾兒童就讀的學校,如東京都立品川聾啞學校,僅有幾十個學生,也同樣建有游泳池和音樂、美術、勞動技術課等實踐活動室,并且各類器材齊全,還有一座可容納上千人的室內體育館。
日本教育資源之所以分配相對均衡,大致有如下幾個原因:
首先,經濟發展相對均衡。雖然東京、大阪等地處于領跑位置,但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也相對較高。地區差別、城鄉差別并不顯著。這也就從客觀上削弱了教育資源的不均衡。
其次,日本的教育行政屬于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系統,實行中央指導下的地方分權制。日本現行的中央教育行政機構文部省可以調劑各地的教育經費,制定整個教育的大政方針,決定教學內容,頒布教學大綱。每所學校的教學活動都以此為基準,使得全國的基礎教育基本上能保持一個比較齊整的水平。
第三是教師輪崗制度。由于教師在日本屬于公務員序列,必須服從國家的調配,全國教師都強制實行輪崗制度。日本公立學校的校長不得連任,連任者需在校際之間輪換。而教師在6年內一般都會流動一次。這種強制的行政制度,讓全國學生都受益,特別是對偏僻地區薄弱學校狀況的改善,作用更為顯著。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