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11-12 16:22:15
導讀:重視兒童的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培養出有探究習慣和創造精神的兒童,才能培養出未來的成功人士,這是我們研究和探索主體探究課程的初衷。
最近幾年,我國教育界大力倡導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要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當今國內外學前教育專家普遍認為:思考、探究的習慣和能力比知識的獲得更重要,培養會找問題,會尋答案的兒童才是學前教育的終極目標。所以,在學前教育階段實施素質教育,關鍵是要培養幼兒主動探索的興趣,養成發現問題的習慣,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出長大后善于學習、善于質疑、具有批判精神并能獨立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人才。
近幾年來,我們以開放的態度積極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教育思想,以此推進《規程》《綱要》精神在我園的落實。從接觸多元智能理論到現在,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反思和調整。為了改革我園的教育教學,幾年來我們作了不懈的努力。我們摒棄了傳統的分科教學,嘗試了綜合主題教育。當時,我們著眼于教育內容的綜合編排、教育形式的綜合運用和教學方法的整合,以幼兒生活、學習、行為三種習慣,動口、動手、健體、審美四種能力為教育目標,優化了教育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但深入反思,又發現綜合主題教育仍存在以下四個問題:
1、重教師主導地位,輕兒童主體地位:我國教育傳統以教師為本位,以學科教育為模式,近幾年雖大力提倡和探索了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方法,但實踐上仍沒有完全擺脫教師為主(Teacher-directed)的局面,兒童為中心還停留在口頭上。教師往往忽視幼兒興趣的轉變,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常延長教學時間或打斷幼兒正感興趣的活動。
2、重形式和環節變換,輕幼兒興趣所致:幼兒主題活動往往是根據教師設計,一個活動轉入另一個活動,沒有給幼兒深入發掘的機會,造成教師傳授多,幼兒實踐少。兒童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有權去觀賞和思考他們感興趣的事物。
3、重教師發問,輕兒童質疑:教師往往忽視那些沉默、好動、反叛的孩子,對積極質問、思路相異的孩子,教師習慣于解說或對不同想法置若罔聞,結果剝奪了孩子對探索和體驗的機會或扼殺了孩子們大膽思考的積極性。
4、重教學結果,輕學習過程:忽視過程中發現潛能、過程中培養才能,無疑就放棄了天才的兒童。
“多元智能”理論的創始人加德納有一句名言:“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經常表現為不同的形式。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智能組合形式。“周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平時行動那么不協調,可是一站在指揮臺上,竟那么投入,那么協調,充滿悟性。他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使它具有了安身立命、奉獻社會的條件。教育就應當為每一個孩子搭建平臺,創設情境,開掘、發展他們的各項智能,揚長避短,使他的智能形成優化的機構。”
新課程模式繼續打破分科界限,避免學科分割,實現知識綜合,科研小組制訂動態的幼兒發展目標體系,教師針對幼兒的興趣,掌握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域,根據目標體系,隨機挑選幼兒生活中具有潛在教育價值的議題,由一個核心議題擴展、整合五大發展領域的內容,教師必須根據幼兒興趣的變化,靈活調整各項學習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學習內容稍微高于幼兒當前的認知水平,教育的形式根據幼兒年齡特點,以小組、個別學習指導為主,集體、小組、個別教學形式靈活運用。為了促進我園的教育教學質量,我園引進了瑞吉歐方案教學的先進經驗,結合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以優化幼兒園課程改革模式,并初步建立了我園的主體探究課程模式。“主體性整合探究課程模式”的基本特征:教學內容的生活性,課程結構的整合性,課程實施的探究性,課程效果的和諧性。
生活性是指:課程的內容取材于幼兒的實際生活,使課程內容真正反映幼兒的興趣和需要,讓幼兒有更多實踐和體驗的機會。整合性是指:將幼兒教育涉及到的五大領域內容有機整合到每個主題活動中,每個主題活動之間有密切的內在邏輯聯系。把幼兒園、家庭、社區看作是有機的整體,發揮各種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形式及資源的整體作用,使整個教學過程最優化。探究性是指:給幼兒提供探究自身、社會和自然的條件,注重培養幼兒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行為。和諧性是指:不單純強調在教育活動中要求幼兒各種能力在同一水平線上的“全面發展”,而是注重幼兒自身的潛力和特質,尊重幼兒個性發展,使幼兒的身體、認知、情感等方面相互促進、相互支撐。主體探究學習活動是我園課程結構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育內容隨著幼兒興趣的發展隨機整合健康、社會、科學、語言、藝術等五大領域,要求每一內容都應以發展幼兒的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通過師生、生生、家園互動,創設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環境,以合作、探索和自由發現為導向,培養幼兒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學會合作分享。
探索“方案教學”的實施辦法,實現日常教學五個轉變。
在“主體性整合探究課程”的結構中,“方案教學”是全新的教學模式,是我們課程改革的主攻方向。我們課程模式的改革目標是要日常教學實現五個轉變,即:1、從知識中心轉變為兒童發展中心。2、從幼兒的學適應教師的教轉變為教師的教適應幼兒的學。3、從封閉的學習轉變為開放的學習。4、從重視幼兒學習的結果轉變為重視幼兒學習的過程。5、從重視教師說教轉變為重視幼兒親身參與獲得的感悟與體驗。
總之,重視兒童的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培養出有探究習慣和創造精神的兒童,才能培養出未來的成功人士,這是我們研究和探索主體探究課程的初衷。
撫寧縣直屬機關幼兒園 李玲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