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11-04 21:26:04
教師以角色身份指導游戲,改變了以往一味的說教,以游戲化的形式,讓幼兒溶入在游戲中,寓教于情景中。
案例一:
老師什么時候下班
區域活動剛開始,新增設的醫院門庭若市,醫院里的擺設、醫生的白大褂和白帽子吸引著幼兒,孩子們都想到醫院里玩,很多孩子都報名當醫生。經過再三選擇,我就選了幾個活躍、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幼兒當醫生,穿上了白大褂、帶上白帽子,真像個醫生,引來了同伴們的羨慕。醫院一下子門庭若市,門口排了長長的隊伍,很多孩子都爭著來“看病”,醫生忙的不亦樂乎?珊镁安婚L,過了十幾分鐘,醫院馬上就冷清下來,幼兒的新鮮勁已經過了,都各自到別的區域活動去了,再也沒有人來“看病”,醫院里醫生也按捺不住,都想到別的區域去玩,當“門診醫生”的嘉敏說:“老師我可以到別的地方去玩嗎?”我說:“不行,今天你選擇的是當醫生,醫院里不可以沒有醫生。”聽了老師的話她眼淚汪汪地說:“那我肚子餓了,我要回家吃飯了。”我說:“不行,你還沒下班呢?”她嘟了嘟嘴巴,過了一會兒說:“老師什么時候下班啊?”
案例二:
誰來當客人
區域活動開始了,小朋友都到自己喜歡的區域角活動去,只聽娃娃家里傳來了吵鬧聲,“我要當媽媽,是我先來的,我要當爸爸,我才不要當客人呢”。我隨聲望去,原來是大家都為自己扮演的角色所爭吵,很多孩子都吵著爭當爸爸媽媽。大瑩瑩和徐路爭著當媽媽,他們正互相爭奪代表媽媽標志的圍裙,小臉漲得通紅,就是沒有讓步的可能。吳弦和史冊爭著當爸爸,兩人你一言我一語,誰都不肯讓。而笑笑喜歡當姐姐,早早喜歡當哥哥,只有一個小客人就是沒有人愿意當,見誰也不讓,爭執不下,就把求助的目光指向了老師,希望老師給他們一點權威的評判。像這樣爭吵經常發生,有時也會發生打架,真是見了頭疼,原先我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多給孩子自主權,今天就讓他們自己選擇角色,自己分配角色?扇缃襁是要我來評判,我只好指定誰誰是爸爸,誰誰是媽媽,分到自己喜歡的角色的小朋友很開心,沒有分到得嘟著嘴巴,最后見小穎還沒有角色,我就問她:“你來當客人吧?”她說:“我才不要當客人,我喜歡當媽媽。”我說:“那到底誰愿意當客人?”小朋友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愿意當客人。
分析: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選擇活動,這樣能更好的按照自己興趣能力來進行活動,能使幼兒體驗成功、愉快的機會,從而激起他們對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新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活動材料的創設和提供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而后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在各項活動中我們必須借助所提供的環境和材料,讓幼兒大膽活動。在區域中活動環境和材料是活動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在與環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會獲得經驗和知識。
但是作為教師的任務不光停留在材料的提供上,還要適時得給予孩子適當的啟發、引導、激勵,讓孩子積極主動的活動。同時教師也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中留意幼兒的興趣操作情況,同時針對幼兒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和存在的困難,教師也應適時指導,選擇恰當地時機進行指導。在新增設的區域里,例如:當我們發現幼兒在游戲中面對新增添玩具“一窩蜂”現象,這是因為他們對新事物的新鮮感,而等新鮮感一過,幼兒就沒有了興趣,不會再理會它了。例如:當嘉敏小朋友已經對自己所扮演的醫生角色沒有了興趣,她被這時我就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為出發點,告訴幼兒自己是在參加工作,如果醫院沒有醫生的話,那生病、受傷有危難的人會因為醫生的離開,沒有得到及時的救助,就會有生命的危險。讓孩子在所以在活動中,教師應該隨時關注幼兒活動的興趣,留意幼兒的具體操作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同時對于小班幼兒他們對于角色扮演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最關心自己扮演什么角色,自己會選擇喜歡的角色,卻不善于分配角色。所以當她遇到自己喜歡的角色,往往會爭論不休,這與他們的自我為中心狀態有關。小班幼兒的群體性和社會性發展水平低有關,而他們其主體形成離不開群體性和社會性發展,后者甚至可以說是前者條件之一,否則幼兒就只能處于無法掙脫的自我為中心狀態。
措施:
在角色游戲中,小朋友爭當“爸爸、媽媽、姐姐、哥哥”,作為老師可以不用硬性指派誰誰去當客人,可以采用相互協商分配角色,協商后沒有爭議了再開始游戲。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自己互相分配角色,以一種協商的態度來選擇和分配,當孩子的意愿與角色之間相距太遠而無法協商,這時教師應酌情協調,啟發幼兒制定輪換角色的規則,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擔任主要角色和自己喜歡的角色,當孩子得到自己喜歡的角色,教師應該對其提出一些游戲的要求,讓他學會珍惜自己的機會。同時對做出謙讓的幼兒進行表揚,這樣有助于幫助幼兒逐步學會協商、合作,學會克制自己,去理解和滿足同伴的需要,同時初步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當幼兒自由選擇好之后,有些角色不愿意當,如小客人誰都不喜歡當,教師可以以游戲者的身份參與游戲,馬卡連柯曾這樣說過:“我是一個做教師的,我應兒童們一起做些游戲,如果我只是教導、要求和強制,那我就會成為一種外部力量,也許這可能是一種有益的力量,但不能夠成為接近兒童的一種力量、、、、”所以在游戲中,我以小客人的身份去做客,讓幼兒學習當家中來了客人你是怎么招待他的,同時也引發幼兒社會性領域的發展,同時當幼兒在醫院發生“一窩蜂”現象,而實際上他們卻不知道怎么玩,作為教師應該利用游戲者的身份指導幼兒怎么玩,我就以“病人”的身份去看病,讓醫生學習如何給病人看病,學習模仿醫生的具體工作手法,引發幼兒的責任感。所以利用教師的積極參與和間接指導解決幼兒之間的矛盾,指導幼兒游戲的方法,能保證游戲的正常開展。
在這里,教師無疑起著主導作用的因素,教師是幼兒的崇拜偶像,是對幼兒影響最大的“環境”因素。因此,教師應該以充沛的精力感染幼兒,將幼兒主體的內在潛能誘發出來,轉化為動機或實現主體活動。由于老師的參與,幼兒的活動積極性非常高,其他區域的幼兒也紛紛邀請老師參加。通過這個活動幼兒即對自己的角色加深了理解和認識,也使很多幼兒都喜歡上了當小客人、小醫生,很多幼兒也紛紛學習當起了客人,原本無人選擇的角色一下子成了幼兒爭當的角色,小醫生也學習了怎樣給“病人”看病,原本冷清的醫院又熱鬧起來。教師以角色身份指導游戲,改變了以往一味的說教,以游戲化的形式,讓幼兒溶入在游戲中,寓教于情景中。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