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11-04 20:44:53
第二天我重新組織這個活動,由于抓住了合適的教育時機,活動顯得自然流暢了,更沒有時間上的浪費,而新兒歌孩子也很喜歡,他們一邊念兒歌一邊穿鞋,擺弄鞋帶,興致很高,可是我還未來得及得意,卻發現好多孩子都不能系成功而且無意想成功,兒歌結束,有的
說老師我不會,有的則干脆找保育員阿姨幫忙去了。
至此我恍然大悟,其實我僅僅關注了形式上的東西,只是對表面的內容進行了“對癥下藥”,如用生動形象的兒歌來激發孩子外在的興趣,沒有激發孩子內在的動機,更沒有了解孩子是怎么學的,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不同水平,也就僅僅關注了老師的教而忽視了孩子的學,因此導致這活動本質上的“有教無學”。雖然這只是一個生活活動,可孩子怎樣學系鞋帶才更有價值?孩子怎樣學才能更主動?作為教師要提供怎樣的支架才能促進孩子生活能力發展?我把這個課例和這些問題在教研組提出和大家一起探討,最后整理出了新的活動方案。
第一步:激發興趣,主動探索。設計為小辮子,衣物等系上裝飾性蝴蝶結的操作材料,投放到活動區中,通過觀察每個孩子系蝴蝶結的不同表現,了解孩子的不同發展水平以及需要的何種不同幫助,由于是在活動區中進行,人數少,老師指導性強,并能及時給予點撥,使孩子不至于因難度大而失去探索的積極性,這也是教師用適宜材料給孩子提供主動探索的有效支架。
第二步:演示觀察,交流討論。在孩子一周的充分探索后,老師通過觀察孩子系蝴蝶結的細節,讓不同系法的幾名孩子來演示,大家觀察討論哪種方法又容易又牢固,哪種最省時?這是讓孩子在與材料及同伴的相互作用中,互相同化和接納外界信息的過程。同時這里也采用了自然后果法(在系的過程繩子只“打叉沒鉆洞”就不會成功),這樣孩子就體驗到難點是什么,具體方法怎樣了。而且這一過程中孩子嘗試以個人體驗的形式學習初步地比較事物,是孩子主動建構知識的重要經歷。
第三步:梳理總結,圖文展示。這是幫助孩子整理及提升經驗的過程,也是促進孩子的無意行為的過程。然后用圖文的形式把系法步驟展示在墻上,發揮了環境的提示和暗示作用,這樣做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放老師,同時也誘發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
第四步:遷移運用。在積累系蝴蝶的經驗基礎上,讓幼兒學習自己穿鞋并系鞋帶,使活動貫穿于日常生活中,因為穿鞋系鞋帶對孩子來說是經常重復的勞動,養成習慣需要孩子的一貫堅持。
第五步:組織比賽,再度激勵。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比賽,包括有穿衣、穿褲、疊被子、穿襪、穿鞋、系鞋帶等項目,通過活動再進一步激發幼兒興趣的同時,由于是比賽,在速度、技巧、能力上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爭取“第一”成了孩子們積極嘗試和練習的內在動力,幼兒都積極參與。
比賽不是活動的結束,更不是目的所在,在孩子們積極探索過程中,建立對自己能力的充分認識——“我能行!”,這種自信的建立將幫助孩子擺脫依賴,走向獨立,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真正實現“學會生活”、“學會生存”。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