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09-09-17 10:24:28
“學區房”的概念近幾年才受到關注,它的產生與“就近入學”的招生政策緊密相關。
1986年7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其中第九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設置小學、初級中等學校,使兒童、少年就近入學”。那時全國大多數老百姓還習慣于單位的福利分房,單位給的房子在哪里,孩子就在附近的學校上學。很多大工廠就辦了學校,讓孩子和同事的孩子一起上學,彼此有個照應,家長心里也放心。
那時尚未流行“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中國式焦慮。雖然高考同樣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沒有多少人會從小學開始未雨綢繆,加上“買房”本身就是稀罕事,“學區房”幾乎是聞所未聞。
其實,我國的城鎮住房制度改革早在1980年就已悄然啟動。當年6月,中央政府提出,“準許私人建房、私人買房,準許私人擁有自己的住房”,正式推行住房商品化政策。但習慣了30多年住房供給制的中國老百姓對商品房這一新生事物半信半疑,哪怕每平方米100多元的價格也無人問津。1988年1月15日,第一次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宣布,從當年開始,住房制度改革正式列入中央和地方的改革計劃,分期分批地推向全國,目標是實現住房商品化,思路是提高房租,增加工資,鼓勵職工買房。1998年無疑是中國住房制度改革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年。那年的3月29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說:“我們必須把現行的福利分房政策改為貨幣化、商品化的住房政策,讓人民群眾自己買房子。我們準備今年下半年出臺新的政策,停止福利分房,住房分配一律改為商品化。”一席話宣告實行了40多年的福利分房政策的終結。從此,中國的住房分配走上商品化道路,中國房地產業迅速崛起。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談到,“在《義務教育法》頒布之前,全國不同地方采取不同的入學方式,有些地方公辦學校采取的是搖號,有些地方采取就近入學。學區房現象不止在上海存在,在全國一線、二線城市都先后出現過,先實行‘就近入學’的地方就先產生學區房現象。”
2003年,上海市教委頒布了公辦小學和初中招生“就近免試入學”的政策,隨之學區房悄然升溫。“90年代末上海興起第一波購房熱,不少家長會把商品房周邊的教育資源納入購房考量,許多開發商就已在廣告中打出‘距離某某名校僅10分鐘步程’這樣的招牌。”熊丙奇說,“但那個時候‘比鄰名校’并不是購房的必要條件,畢竟靠近名校不代表孩子就能上名校。上海學區房真正興起是在政策出臺以后。”
近年來,學區房購買者常常因種種因素無法讓子女順利入學:或是因學區變動,所購房被劃出招生范圍;或是因學校設立戶口年限門檻。坊間流傳著一些說法,認為學區的劃定存在著許多“花頭經”。嘗了學區房“空心湯團”的家長紛紛將矛頭對準招生政策的不透明。
浦東新區教育局招生辦主任趙國雯給出了解釋,“各校招生區域劃定每年都會變化,但會保持一定的穩定性。有時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比如有學校關門,生源就會分流到其他學校,或者出現新的商品房,我們經過權衡將其生源劃到周邊的學校。對于一些邊緣地段的學生,我們會根據周邊學校的規模,招生人數,劃到合適的學校。而關于戶口年限,區教育局沒有明文規定。”
細心的家長發現,有關部門“就近免試入學”的政策在各區細化為“相對就近”原則,對此趙主任認為,“就近不是以學生家到學校的絕對距離為準,我們會統籌規劃,根據周邊學校的規模,招生人數等條件做出權衡,統一調配。‘相對就近’是一個比較嚴謹的概念。”
家長們的目光不僅僅停留在字面的爭端上,他們對一些既不“就近”也不“相對就近”卻順利入學的孩子提出質疑。趙主任給出回應,“確有某些例外,像藝術體育類的特長生是不按就近原則招收的,學校可以通過考核自主選撥。招收藝術體育特長生的學校要經過區教育局批準,招收人數在整體招生人數中比例并不高。”
教育部門為了緩解家長擇校嚴重的現實情況出臺了“就近入學”政策,如今看來,這只是讓不少家長換了一種競爭的方式。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