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8-23 23:15:51
導讀: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當它獲得滿足時就能產生真正的快樂。讓我們一起來催化每一個快樂的生命吧!
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當它獲得滿足時就能產生快樂,因此,在孩子發展秩序的敏感期中,應給予適當的引導與培養……
外在的秩序感
剛滿月的小宇,被家人抱到一樓去玩。他用眼睛搜尋天花板后便號啕大哭,大人實在無法哄住他,于是只好抱回二樓還給媽媽。說也奇怪,一進入房間,他望望天花板就不哭了。家人又好奇地將他抱到三樓的客廳,結果反應和抱到一樓的情形相同。
這個例子可以證明,孩子的哭泣是來自于外在環境秩序的改變。
兩歲半的佳佳,到活動室玩兒時,突感尿急,便匆匆忙忙地去教室內的洗手間。當她看到一向都置于化妝臺前的噴水器被置于教具柜上時,馬上脫口而出“不對”,陪在一旁的我,追隨她的眼神已心里有數,故意回答:“哪里不對?”佳佳不顧尿急,夾著大腿小跑地將噴水器移至原來的位置,然后帶著滿意的微笑走向廁所。
在佳佳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對外在秩序的敏感性與要求是如此的“苛刻”。
星期天,爸爸媽媽帶著兩歲半的青青到公園去散步,爸爸不經意地拿起媽媽的運動外套往身上一穿,青青隨即說:“爸爸,那是媽媽的外套,你不可以穿。”然后快速地跑到掛外套的地方,指著爸爸的外套,非得要爸爸將外套換掉。爸爸不肯,結果青青就哭了起來,怎么勸都不聽,媽媽只好將爸爸的外套脫下來,穿在自己身上,青青才停止哭泣。
這個例子讓我們發現,孩子對物的擁有者的秩序感,是如此的敏感與執著。
內在秩序感
兩歲半的小柏在老師示范過洗手的工作后,迫不及待地拿出洗手的用具,在桌上依序準備好,然后將水小心翼翼的運至桌前。他將水一倒,結果濺得滿地皆是,但他立刻拿抹布來擦拭。
收拾完后,小柏還是想繼續操作,所以又重復去取水,但是這次倒的方法和前一次大不相同,他全神貫注地將水慢慢倒入臉盆中,結果一滴也沒濺出來。那天上午,小柏重復操作了5次洗手的工作。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了解,孩子會根據工作的秩序,建立自己身體肌肉的運動秩序,所以,內在的秩序感和肌肉感覺及記憶是相關聯的。
和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相處之道
嬰兒期
嬰兒從簡單的子宮環境來到復雜的人世間,不但對環境一無所知,而且自己本身又尚未發育完成,極為無助也動彈不得,所以他們渴望有一套簡單而有條理的生活,來幫助他們認識新環境,了解新環境,并掌握新環境。在我們的生活習俗中,要求產婦坐月子要謹守的幾項規矩是有一定道理的:
1.閑雜人等盡量不要進入嬰兒與母親的房間
合乎嬰兒在轉換環境中,容易掌握與人的關系建立。
2.母親親自照顧孩子
母親的固定照顧讓嬰兒擁有滿足感,這是因為嬰兒在胎兒時期已熟悉了母親的聲音與生活節奏。同時母親與胎兒這個時期的圓滿生活經驗,是孩子一生良好社會關系的基礎。除非不可抗拒的因素,否則把新生兒和母親分開照顧,是不合乎人性需求的。
3.不可任意搬動房間的擺置物
這符合孩子渴望從新環境中的外在秩序,建立信賴感的心理需求。
學步期
孩子在1歲到1歲半左右,因能力的發展,已逐漸可以走路了。他們喜歡到處走動,到處搬弄東西,所到之處常常弄得面目全非。以下建議可以幫助幼兒秩序感的發展:
1.為孩子安排屬于他自己的空間
除了他的寢室、游戲室外,客廳中也應有屬于他的空間。每一個地方都有柜子放置他的物品,而且是固定的。
2.堅持一次讓孩子玩一種玩具
這時期的孩子很喜歡一次做一件事,所以很容易引導他將玩具收拾好,才可以再拿另一個出來玩。
3.為孩子預留收拾玩具的時間
不管孩子是在餐前或外出前玩玩具,父母都應考慮孩子的能力,給予充分時間,讓孩子去收拾,而不可草草地幫他們收好。
幼兒期
孩子從3歲到3歲半左右是秩序敏感期的高峰,他們對自己、環境和同伴間的秩序感要求很嚴。如果我們為他們準備了一個井然有序的環境,并一一為他們介紹位置,他們一定可以遵守。他們的快樂來自于能在固定的地方找到物品。
所以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當它獲得滿足時就能產生真正的快樂。讓我們一起來催化每一個快樂的生命吧!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