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河網 2009-08-18 09:53:31
經過周末兩天的報名,今年鄭州市區小學招生工作基本結束。記者昨日從各區招生部門了解到,對于在報名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遺留問題”,如手續不齊全沒能報上名、新建小區學生報名等情況,近期將解決。今年市區小學生源壓力仍然集中在一些熱點學校附近。
報名
家長一天跑8趟“為上學”
8月15日、16日,為了能給孩子順利報上名,很多家長可沒少跑路。在市內各區的報名現場,隨處可見臉色焦急、滿頭大汗的家長。
在今年的小學入學報名過程中,新建小區的學生家長依然很辛苦。在大河春天居住的黃先生,從家到附近的小學,再到物業,一天來來回回跑了8趟。
據了解,大河春天小區里是所高收費學校,而且該小學在3月份就結束招生了。“即使愿意拿高價,學校也不愿意再接收學生。”黃先生說,金水區教體局沒有給大河春天小區的適齡兒童劃分入學片區。黃先生來到物業,物業不愿意陪黃先生去辦理孩子報名的事。他只得再次來到了南陽路三小,領到一張登記表,帶著表來到物業,請求物業在表上蓋章。
根據金水區往年對于新建小區住戶子女入學的要求,家長想讓孩子入學,需先找到物業,由物業統計小區內孩子的入學人數,再由物業到金水區教體局備案,由教體局再分配小區學生入讀的學校,再由家長到指定學校為孩子報名。但每年都有不少物業不愿意為業主辦理子女入學的事。
報名人太多
熱門學校只能“排號”
在今年的小學招生過程中,不少學校使用了一個方法,給家長“排號”,根據家長領到的號碼牌按順序報名。“來報名的家長太多,有的家長排了一天,也可能最后沒輪上。”鄭東新區聚源路小學校長王春喜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鄭東新區的報名時間是每天8時30分開始,而8月15日不到早上8時,家長就已經在鄭東新區聚源路小學校門口排起了長隊,8時40分開始報名時,短短20分鐘時間,就發出180個號。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各區的熱點學校。在金水區文化綠城小學外,有的家長甚至五六點就開始排隊等候排號。中原區互助路小學一上午時間發了100個號,沒有領到號碼的家長還擔心兩天時間輪不到自己孩子報名。二七區大學路小學一個上午也發了180個號碼,還勸走了100多名家長,讓他們下午或第二天再來報名。
新建學校招生也“火爆”
去年小學招生時,市區沒有新建學校投入使用,今年秋季,二七區和鄭東新區各有一所新建小學開始招生,這也緩解了附近其他學校的招生壓力。不過,雖然是第一年招生,新建學校的招生形勢也比較火爆。
二七區藝術小學是今年的新建學校,預計招收4個班共180名學生,而從兩天的報名時間來看,完全符合條件的學生已有160多名。據該校負責人介紹,還有一部分學生屬于證件不齊全的,作為后續問題也會進行解決。“加上這部分學生,今年藝術小學報名人數預計會突破200人。”二七區教體局有關負責人說,雖然是新建小學,但是該小學轄區的人口較多,目前為止就有7900多戶,而轄區內還有7個新建小區,業主正在陸續入住,預計到明年,藝術小學的生源會更多。
鄭東新區康平小學也是一所新建學校,今年計劃招收8個班,其中一年級4個班,二至五年級各1個班。據校長王春喜介紹,目前有近200名學生報名,而等周圍小區的居民入住后,康平小學的壓力也會逐漸加大。據了解,康平小學招生轄區內已建成的小區有7個,將來入住的居民將近1萬戶,在建的兩個小區也有近5000戶居民,“生源壓力也會很大”。
外來務工人員集中,學校要超編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學校在審查家長交驗的材料時,要求非常嚴格。不在學校招生轄區的、年齡不夠的,都沒能順利報上名。“之所以查驗嚴格,也是因為學校的生源壓力較大。”二七區一所小學校長說,控制得不嚴,學校就容納不下這么多學生。
今年,二七區新增加的一所小學二七區藝術小學參加秋季招生,為大學路小學和興華小學分擔了一部分招生范圍。即使如此,大學路小學今年的招生壓力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有超過往年之勢。“轄區里外來務工人員太集中,其同住子女入學是學校壓力的主要來源。”大學路小學校長賈勇介紹。
根據二七區教體局的劃片范圍規定,大學路小學除了要承擔京廣南路以西、大學路以東、長江路以北、航海路以南區域的市區常住戶口子女入學外,還要接收居住在航海路以南、長江路以北區域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賈勇校長說,今年學校計劃招5個班,225名學生,而實際報名人數會突破300人。據了解,該校已經沒有多余的教室可以擴班,只能提高班額。“至于班額提高到多少,還得向主管部門申請。”
問題
掛靠戶口必須得由監護人出面
和往年相比,今年“掛靠戶口”的情況依然很普遍。在中原區淮河路小學的報名點,一名家長曹女士帶著孩子來報名,卻沒有通過證件審驗,原來,曹女士是給弟弟的孩子報名的。“我弟弟和弟妹的戶口還都在安徽老家,他們夫妻倆出去打工,孩子沒有人看管,就送到我這里了。”曹女士說,她把侄子的戶口遷到了自己家,就在淮河路小學的轄區內。報名時,曹女士把自己的戶口本、房產證、身份證、孩子父母的身份證和計劃免疫證都準備齊全了,但是仍然沒有報上名。
中原區教體局有關負責人說,根據小學招生政策規定,適齡兒童入學必須以隨父母生活的實際住址為準,如果父母不在鄭州,則隨監護人生活。“像曹女士這種情況,應該出示她作為孩子監護人的證明。”
外來務工子女免疫卡問題多
在優勝路小學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報名登記點門口,一位家長已經等了一上午也沒能給孩子報上名。
原來劉女士是從四川來打工的,女兒的借讀手續不齊全,缺少戶口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或縣(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門的蓋章。“從家里寄過來最快也得兩天啊,錯過時間怎么辦,就先給我們登記上吧。”在場的登記人員一直提醒劉女士,一定要盡快,而且還提出她孩子的免疫證不合格。
劉女士女兒的免疫證不是規定的綠皮免疫證,而且還缺少兩個“加強免疫已完成”和“兒童基礎免疫”的章,這種情況需要家長到注射防疫針的站點換取合格的免疫證,并且補上缺少的章。
【記者調查】
兩大原因導致小學“報名難”
建學校速度趕不上建小區
從2004年起,鄭州市區開始新建第一批22所中小學,但這些新建學校生源迅速飽和。而近年來,由于市區居民集中地找不到校址,各區新建學校的速度有所放緩,多數選擇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擴建。
據了解,金水區在2004年新建了文化綠城小學和豐產路小學,后來都是對一些小學進行改擴建,但是改擴建后學校擴容的幅度有限。金水區教體局有關負責人說,金水區的問題也出現在選址上。缺少學校的居民區沒空地建學校,而原有的學校接收的生源數量有限,這就造成了學生入學時學校必須嚴格審查各項資料。
根據鄭州市教育局預測,至2020年鄭州市老城區規劃人口為500萬,預計小學生人數為16萬,初中生人數為21萬,普通高中生人數為12.6萬。
《鄭州市市區中小學布局規劃》要求,至2020年,鄭州市初中、高中普及率將達到100%,老城區小學將達276所,初中129所,普通高中50所(完中3所),但如果選址問題解決不了,規劃中提出的2020年鄭州市小學班額控制在45人、初中班額控制在50人、小學生從家到學校的距離在500米左右、初中生從家到學校的距離在2000米左右的目標仍難以完成。
生源不均入學壓力向外延伸
在小學招生工作開始前,金水區教體局就預計,今年學校的招生入學壓力將會延伸至北環以北。從這幾天的報名情況看,北環以北的小學也迎來了報名人數的增加,主要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集中入學產生的壓力。據統計,金水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每年以200人的速度增加。
據介紹,目前鄭州市的適齡兒童人數呈下降趨勢,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則在日益增多。外來務工人員居住又過于集中,各區在改造城中村時,原來租住在城中村的外來務工人員則向南三環、北環以北聚集居住,使入學壓力逐漸蔓延到這部分區域的學校。二七區也因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居住較為集中,而導致建在南三環周邊的長江路小學、大學路小學等學校壓力過大。
【市民建議】
開發商建房不建校
需要政府部門監管
根據規定,新建小區在建設時,達到一定規模的需要配套建設幼兒園及中小學,但目前鄭州市開發的新建小區中,按照此規定執行的寥寥無幾。每年學生入學時,各區反映較為集中的就是新建小區居民子女的入學問題。
對此,新建小區的家長們意見頗大,“既然規定開發商應該建校卻沒有落實,政府有關部門就應該不允許其開工建設,不發預售許可證。”
“孩子到了入學年齡,有享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讓家長來回奔波,以家長的力量去責難開發商,這種方式可取嗎?”一位家長說,即使是每年如此的一種入學方式,孩子要離家較遠去上學,也并沒有喚起開發商建房不建校的良知。
一位教育界人士認為,不論是監督開發商建校,還是解決入學難,政府應該是一個管理的主體單位。因此,政府應該制定出相應的制度來想辦法改善。
而實際上,新建小區建學校后移交給政府管理的例子并不少。如二七區興華小學和二七區藝術小學,都是新建小區建學校,由政府出資購買收為公辦。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