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8-17 22:33:16
導讀:當今世界正面臨著從工業經濟到知識經濟的轉型。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教育必須能有效地促進知識的更新和創造,能培養出善于學習、善于質疑、具有批判精神,并能獨立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人才。據此,人們將培養兒童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實踐能力作為當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標。
溫州市第七幼兒園課題組:陳曉為、陳翀翔
一、課題的現實背景
當今世界的兒童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生活節奏的加快、多元文化的影響、大眾傳媒的灌輸、家庭結構的變化等,使教育不得不認真思考尊重和保障兒童基本權益、注重培養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等問題。由此,人們也將創設有益于兒童健康成長的教育環境作為當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標。
當代研究幼兒教育的人,都知道幼兒教育理論指導經歷了不同的階段。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皮亞杰理論是指導幼教實踐的重要理論依據。它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兒童的智慧來自動作,應安排具體的材料讓兒童動手去操作,讓兒童在主動的活動,自主地去構建知識;運算是認知的本質,運算結構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應急于去“教”兒童運算;幫助兒童學會提出問題的技能非常重要,因為能提出問題就說明兒童認知發生了沖突,而這正是兒童智慧發展的動力,等等。然而,皮亞杰理論在得到廣泛推崇的同時,也受到了來自各方的挑戰。自20世紀八十年代起,俄國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理論引起了幼教界的極大關注。維果茨基的理論使幼教工作者認識到人的心理發展的源泉與決定因素是人類歷史過程中不斷發展的文化,而文化則是人的社會生活和社會活動的產物,因此,在幼教實踐中應強調集體活動和社會活動;在幼兒園教育中,除游戲外,教學也是十分重要的活動,特別是掌握在“最近發展區”內的教學對兒童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被教師廣泛運用于教育實踐之中,使幼兒教育的實踐出現了不同于以往的理念、方法和途徑。
近幾年,幼教理論工作者開始尋找一種更理想的教育方案,希望這個教育方案能夠體現自進步教育運動以來人來關注兒童本身的精神,特別是皮亞杰、維果茨基等理論中的合理成分;幼教實踐工作者也希望能夠找到一種理想的教育方案,希望這個教育方案既有理論的指導,又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成為他們在設計和實施自己的教育方案時可資參考和借鑒的樣板。這兩方面的需要正是瑞吉歐教育經驗能在世界幼兒教育領域得到普遍認可的原因。
哈佛大學的加德納在《一百種兒童的語言》一書的前言中是這樣介紹瑞吉歐教育系統的:“它是一系列的幼兒學校,在這些學校中,每個孩子的智力、情感、社會性和道德潛質都得到精心的培育和引導。學校的主要教育手段和工具吸引著孩子們在一些誘人的長期方案中流連忘返。這些方案都是在優美、健康和充滿愛意的環境中進行的。杜威寫進步主義教育寫了幾十年,但是他的學校僅僅延續了四年。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馬拉古茲的主要成就是瑞吉歐社區,而不僅僅是哲學或方法。世界上還沒有其他任何地方在學校進步主義哲學與其實踐之間有如此緊密而又融洽的關系。”
瑞吉歐教育經驗本身不是一種理論,它是一種結合了意大利的文化傳統,并將杜威、克伯屈、艾薩克斯、布魯納、勃朗芬布倫納,尤其是皮亞杰和維果茨基的理論運用于幼教實踐的典范,它向幼教工作者提供了一系列全新的概念:兒童作為學習者的本質,教師的角色,師生的互動,教育機構的組織和管理,物理環境的創設與運用,以合作、探索和自由發現為導向的課程設計,以及富有建設性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
策略和方法,等等。而這些正是當今世界幼兒教育改革所關注的問題。
瑞吉歐教育之所以備受關注,主要是它具有以下特點:
1、
教學活動主張方案教學。既根據兒童生活經驗和興趣確定主題,以主題為中心向縱深發展,旨在通過兒童自主學習,探索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促進兒童主動發展。整個活動具有相當的“動態性”和“生成性”。
2、
強調兒童語言(包括任何語言)的發展對促進兒童認知和人格發展的重要性。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會使用多種語言(即所謂的兒童的一百種語言),告訴我們我們要善于傾聽兒童的心聲,從兒童各種語言的表現和表達中去認識兒童,與兒童溝通,從而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去實施教育。
3、詳細記錄兒童的活動過程,展示兒童的想法。
4、創設適合兒童成長和發展的教育環境。
5、重視兒童、教師、家長和社區其他人員的集體學習和共同建構。
二、課題的目的和意義
新《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的需要……”
那么,環境的創設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價值何在呢?隨著“瑞吉歐”教育思想對幼兒教育的日益影響,幼教工作者們逐漸認識到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教育活動中的價值:環境與孩子是始終共存的,孩子既可依賴于環境,也可作用于環境,孩子與環境相處的方式直接影響他成長的質量。瑞吉歐教育系統中的方案教學、繪畫表達、家園溝通等無不以創設環境為基礎,而這種環境有體現了現代新的教育理念。因此,我園
在貫徹實施新《綱要》的同時,結合本園特色,對環境創設在瑞吉歐教育體系中的價值研究作些有益的嘗試與探索。
(一)環境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的要素瑞吉歐教育認為從課程設計的總體觀念到具體方案的實施,環境一直是考慮的主要因素。
1、環境引發生成新的課程主題,并引導活動不斷深入開展
“空間具有教育內涵。”在瑞吉歐教育體系中,空間的設計傾向于將所有與教育有關的事物結合起來。瑞吉歐強調幼兒園中不能有一處無用的空間,盡可能發揮有用空間的作用。大到活動室、櫥窗,小到走廊、拐角,教師和孩子一起布置主題活動的相關環境。因此,墻角、走廊和角落都是教室空間的延伸。孩子們走到哪里,哪里就成為激發他們潛力的資源。于是,環境便能引發生成新的課程主題,同時引導活動不斷深入開展。
2、環境記錄活動進行的過程
環境不僅能推動課程的生成、開展,它還是最佳的“記錄”方式。瑞吉歐教育體系強調,在每個活動中或活動后,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將活動內容或實錄以照片、文字圖畫等多種形式體現在環境上,以此來呈現主題活動的進展情況,同時也借此幫助幼兒梳理、積累在活動中獲得的相關經驗。
(二)開放的、多方位的環境是幼兒的“第三位”老師
近年來,我們已越來越認識到環境不再是沒有生命的完全物化的東西,而是一種富有人格魅力的教育力量。環境不僅能激發幼兒思考,還能引導幼兒的行為與活動,改變幼兒的認識和理解。
1、不斷變化的環境(動態化的環境)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曾指出:“環境中布置的東西如果長時間一成不變,就會失去教育意義。”瑞吉歐更是主張:“環境的設計變化必須按照孩子興趣的變化而變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環境能及時地表現孩子的興趣,那么孩子們在這樣動態的環境中便會不斷思考、享受探索的快樂和幸福。
2、豐富多樣的媒體信息(立體化的環境)
在如今的知識經濟時代,現代化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幼兒園教育環境的創設已不僅僅局限于布置墻飾、區角等物質的“硬環境”,而逐漸發展為利用各種豐富多樣的媒體信息(如虛擬網站)創設現代化的物質“軟環境”。使環境的創設呈現立體化。
3、和諧、平等的人文環境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好的人文環境比物質環境更為重要。幼兒園不是學校,也不是寺院教堂,乃培植小孩子的園地,也就是擴大的家庭。瑞吉歐非常重視建立和諧、平等的人文環境,主張建立一種家庭式的或社區式的學前學校,即要求幼兒的人文環境象在一個小家庭中一樣的溫馨親切,從而增強幼兒對環境的信任度,有助于提高幼兒的自信心。
(三)家長和社區積極參與的環境是課程深入開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1、家長的積極參與為活動提供了動力,促進了家園間的溝通
《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長的職業、專長各不相同,其中不乏有許多可利用資源,因此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可使課程資源更多元與廣泛。在利用家長資源的同時,通過讓家長參與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不僅與老師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也使家長了解了孩子的學習過程和老師教育工作的過程。
2、
社區的文化內涵,為創設良好的環境提供保證孩子是社會的人,在與社會的接觸中學習社會、認識社會,形成他們最初的是非觀、善惡觀,在社會中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待人處事、與人交往。社區的有效資源(人力、物力)為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