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2009-07-19 23:46:52
精神分裂癥雖病因尚不明,但經專家學者多年觀察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癥發病與遺傳有密切關系,并與其它很多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不少精神分裂癥的家屬提出這樣的問題“精神分裂癥有沒有遺傳”?回答是:與遺傳有密切關系。請看下列事實:①通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系統的家譜調查(調查其父系、母系3代),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家庭成員中,精神病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6。2倍。②有的學者對65個家庭進行調查,父母雙方均患精神分裂癥者,其子女患病機率為35%一68%(患病機率指在人群中個體終生患病的可能性)。正常人群僅為O。86%一1%。②對精神分裂癥孿生子(雙胞胎)的調查發現,單卵雙胎(1個卵子2個精于受精發育成的雙胞胎)的同病率(一同患病)比雙卵雙胎(2個卵子和2個精子受精發育成的雙胞胎)的同病率高4—6倍。④將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子女自幼寄養在精神健康的父母家庭中,而將精神健康父母的子女也寄養在精神健康的父母家庭中,結果,精神分裂癥父母的子女患精神分裂癥和智力缺陷者占寄養子女總數的19。1%;精神健康父母的子女無一個患精神病。不少研究提供證據表明,遺傳因素是精神分裂癥病因學的一個重要部分。血緣關系愈近,遺傳因素的影響就愈突出。但是,一般并不把精神分裂癥直接說成是“遺傳性疾病”,理由是:①其遺傳方式及遺傳傳遞方法目前尚無定論。②臨床觀察資料中,確有相當數量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并無家族史(家族中父系母系3代均無精神病患者)。
(2)個性因素:許多學者在臨床工作中注意到,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50%一60%在得病前具有某種特殊的個性特征,其表現為孤僻、內向性格、怕羞、多疑敏感、思考問題缺乏邏輯性、好想入非非等。在精神病學中,有的學者把這種個性特征稱為“分裂性人格”。根據這一現象,一般認為精神分裂癥的發病與病前個性特征有一定關系。
(3)心理因素:醫學模式的轉變(從原來的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社會、心理綜合醫學模式),使對疾病發生的解釋模式發生轉變,對以往被忽視的社會,心理因素又重新給予重視。不少學者發現,精神分裂癥可在各種各樣的精神因素影響下誘發,諸如戀愛失敗,婚姻破裂,學習、工作受挫等。有調查資料表明,精神分裂癥發病前有精神誘因者占44%一77%。但多數學者認為,精神因素對精神分裂癥發病的作用,是建立在個體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礎之上。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遇到極大不幸,生活的道路極為坎坷,但他們并末患精神病;反之,有的人在微不足道的、幾乎是很多人都可能遇到的一些挫折面前,表現情緒沮喪,以至精神失常。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