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09-07-17 23:33:34
我從事幼教工作已有十多年了,多年來,在幼教的天地里,在孩子們的嬉笑聲中,我飽嘗了教育工作的艱辛,也領略了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的樂趣。并且在帶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帶班經驗,形成了一定的教學模式。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工作中,我也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困惑。此次,在二期課改的實施中,我認真學習以幼兒發展為本的課改理念,努力探索課改精神,并在實踐中嘗試、運用。在成功與失敗,收獲與反思的交織中,我逐漸感悟到:再當前的信息時代,我們應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要,使自己從一個一味的“知識輸出者”向學習型、研究型角色轉變。
一、課改讓我走進孩子的世界,體會孩子們的感受
二期課改的理念是以幼兒發展為本,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但在以往的教學中,我總是想方設法地把知識傳授給孩子。然而,孩子們對豐富多彩的周圍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喜歡通過自己特有的方式認識世界,他們有豐富的想象和創造力。那么在課改的實踐中如何根據不同的幼兒激發衙門的自主意識,引導他們主動學習,主動地獲取知識,這成了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我深深體會到,教師的腦海中應該樹立“孩子比我強!”“孩子能行!”的觀念,大膽放手,適時幫助,及時鼓勵,用孩子的眼光去理解孩子的所作所為,去體驗孩子的興趣愛好,去接受那些成人不能接受的“發明創造”,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使其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在《認識蠶豆》的教學中,我沒有采取以往直接出示蠶豆——教師講授——幼兒觀察、復述的方式,因為在長期的教學生涯中,我深深體會到這種呆板的教學模式,是無法孩子內心對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認識的愿望的。顯然,主要的問題出在我們對孩子的了解、尊重不夠,脫離了孩子的年齡特征、生活經驗興趣愛好,教師只是把所認識的東西硬生生地灌輸給孩子。通過學習課改理念,我嘗試著以一盆蠶豆花的出現,引發幼兒猜猜,想想,說說的一系列探索性思考活動,并在剝豆,吃豆,說豆,玩豆的過程中,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輕松愉快地認識了蠶豆的外形和生長過程,掌握有關蠶豆的一系列知識。由此可見,教師只要用心去碰撞孩子的心靈,真正以孩子的感受去感受,那么,孩子們的自主意識就會得到發揮,自主能力才會得以提高。
二、課改讓我以獨特的眼光發現孩子,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
隨著課改學習的深入,我看孩子的眼光在改變,一些舊的教學觀念逐漸淡化。在生活中,能及時地捕捉孩子們關注的熱點,并通過引導,啟發幼兒生成一系列的探索活動,從而鍛煉培養孩子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我總是這么提醒自己:把答案吞進“肚子”,多說幾個“為什么”,“這么會”,“想一想”,“試一試”,以此,打開孩子們的思維。
例如,在一次節后的談話中,錢瀚林小朋友告訴大家:節日里,他和爸爸去了常州恐龍園,這引起了班里孩子的談論高潮。于是,我利用孩子們對恐龍的關注,及時組織大家討論:世界上到底有沒有恐龍?對此,孩子們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在“有”與“沒有”的爭論中,孩子們到處尋找答案證明自己,最后,韓雨婷在母親的幫助下從網上找到了“恐龍過去有而現在已滅絕”的答案才結束了爭論。然而,通過此次活動,孩子們豐富了對恐龍的認識,知道了許多恐龍的知識,還自發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恐龍玩具展。而作為老師,我只是及時發現了孩子們的熱點并對活動進行了啟發性的引導,在孩子們需要的時候進行了組織。而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嘗試找到了答案,這不僅幫助孩子們建構了知識,且真正培養的是孩子們的團體精神,探索精神和發現能力。看到孩子們在活動中投入的熱情和智慧,我就更明白教師只有懂得如何去觀察,去發現,在等待和參與中理解兒童的拙稚,這樣才會慢慢走進孩子的心靈,發現屬于幼兒自己的獨特世界。
三、課改促我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
通過在課改中的實踐,我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對教師自身素質與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教師在幼兒面前會有危機感,這是因為“以幼兒為本”的課改理念提倡關注幼兒的生成,這就需要教師有極強的觀察力,觀察幼兒的實踐活動,觀察幼兒的言行,觀察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關注幼兒的“尋常時刻”,關注幼兒發展的“機會之窗”。此外,教師還應有較強的協調組織能力。如,預設與生成的協調,直接與間接活動的協調等等。
此外,在實踐中,我學會了反思。我反思舊教法帶給我的困惑,也反思課改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如,大班家長中出現的重智力輕能力現象等等,而每次反思后,總有許多難解的困惑,再實踐再反思,就這樣輪回。不斷地失敗,不斷地成功,不斷地積累經驗。成功是建立在失敗基礎上的,只要自己不懈地努力,在課改精神的指引下,我會在幼教工作的崗位上越干越好!
課改,讓我真正走進了孩子們的世界!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