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7 16:13:54
摘要:人類正處在社會形態的轉型之中,創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新的時代呼喚創新教育。培養創新素質要從娃娃抓起,幼兒創新教育勢在必行。幼教工作者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進幼兒創新教育。
關鍵詞:信息時代知識經濟幼兒創新教育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人類步入了信息時代,于以往的時代相比,信息時代突出的特征就是創新被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地位。“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1]創新的關鍵在人才,傳統教育難以適應時代需要,必須大力推進創新教育。幼兒時期正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黃金時期,大力推進幼兒創新教育是時代賦予我們幼教工作者的光榮使命。我們在幼兒創新教育領域大有可為。
一、我們處在不斷創新的時代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共出現過三種技術社會形態:即游牧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兩次技術社會形態轉型,第一次由游牧社會向農業社會過渡,第二次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每一次轉型都必將帶來包括教育理念在內的一系列社會觀念的轉變。當前,人類技術社會形態正在發生第三次大變革,世界正處于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過渡時期,一個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正在形成。在這里人們前所未有的感受到知識的重要性,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
“當前,一些發達國家的經濟正在朝著主要依靠知識創新和知識的創造性應用的方向發展。”[2]這意味著知識與經濟聯系更加緊密,而知識一旦與經濟聯系在一起,知識創新將由人們的一般追求,發展為殘酷的集團競爭與國際競爭。正如一些學者指出,“雖然知識是唯一在使用中不被消耗的資源,但要形成競爭力,就必須不斷創新,而不是不斷復制。”[3]種種現象表明,以知識創新為基礎的競爭不僅僅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而且還波及文化、國家安全在內的社會各個領域。知識創新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作用,已經超過了資本和自然資源。江澤民洞察世界風云,更是深刻指出:“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4]我們所在的時代,創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創新即生存,創新已成了支撐一個民族的脊梁和靈魂。
二、新的時代呼喚新的教育
我們已處在了一個由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轉型的全新時代,創新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而創新的關鍵在人才,必須有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年輕人才脫穎而出。”[5]人才的成長靠教育,“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6]那么我們的教育能否適應這個時代,能否引導這個時代呢?這是我們必須弄清楚并且必須回答的問題。
中國的傳統教育有著精深的理論,也有著豐富的實踐。在歷史上起過不可忽略的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其自身存在的缺點暴露了出來。主要表現為: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灌輸有余,啟發不足;復制有余,創新不足。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活力,壓抑了學生的創新精神。知識經濟向傳統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果不積極尋求措施,則很難在信息時代立于不敗之地。面對新時代的一系列變化,人們正在積極思考任何應對。準備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基礎、最具決定性的是培養創新人才。江澤民在接見出席第三屆中美工程技術研討會代表時指出:“中國的改革和建設,需要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既具有獨立創新精神,又善于向別人學習的優秀人才,這是我們各項事業發展的主要智力支撐。”[7]那么我們怎樣培養具有獨立創新精神的人才呢?傳統教育難托創新人才培養工程大廈,唯有創新教育才能承擔此大任。因為“創新教育是在旨在培養創造型人才的教育。”[8]可見,創新教育以培養創新人才為宗旨的全新教育,大力發展創新教育勢在必行。
三、創新教育最佳時期在幼兒階段
實現中國現代化必將越來越取決于國民素質、科學技術和民族創新能力,創新教育必須始終處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這已經成為定論和共識。然而,創新教育從何時抓起或者說創新教育的最佳時期是什么時期呢?
1984年2月16日鄧小平輕撫著一個坐在電腦前的小男孩的頭,講了那句對日后中國社會影響至巨的話——“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偉人的光輝論斷對我們今天把握創新教育的時機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幼兒時期是培養一個人的能力和素質重要時期,學前期的培養、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江澤民在談到愛國主義教育時也指出,“從幼兒園開始,就要讓孩子們逐漸了解我們這個國家曾經歷盡滄桑、飽經憂患,不能忘記過去,忘記歷史。”[9]其實,很多名人在談到自己成功的因素時,都提到幼兒時期的教育對自己事業的影響。可以說,人的素質和觀念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幼年接受什么樣的教育。
兒童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好奇心,更有著難以置信的創新能力。研究表明,若忽視對5歲以后兒童的創造能力的培養,其創造性思維的表現急劇下降。美國的一份調查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一般人在5歲時可具有90%的創造力,在7歲時具有10%的創造力,而8歲以后創造力就下降為2%。杰出的教育家馬卡連柯也指出過:“教育的基礎主要是在五歲以前奠定的,它占整個教育過程的80%。”同成人相比,幼兒的好奇心和好勝心強,思路無限開闊,沒有過多的思想束縛,敢想、敢做。由于他們對社會范圍的無知,以及樂于不受約束地思考和做事,所以有著強烈的創造精神,是開發腦力資源、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黃金時期。其實,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三四十年代就倡導培養兒童的創造力。他在《創造宣言》中號召“解放兒童的創造性,以從事創造工作”,提出必須從小培養創造性發展的基本理論。這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思索。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具有發展活動的人群。在兒童求知過程中培養兒童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是學校與幼兒園進行創新教育的主渠道。創新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努力做好創新的啟蒙教育,不失時機地培養兒童的創造性素質,進而培養科學創新的能力,讓幼兒的創新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
四、推進幼兒創新教育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最重要的是要堅持創新,勇于創新。”[10]面對新的世紀、新的挑戰,幼兒教育如何培養幼兒的創新精神,是時代賦予我們幼教工作者的使命。大力推進幼兒創新教育,必須始終把創新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要樹立新理念,采取新措施,營造新環境。我們只有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積極主動地實施創新教育,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引導幼兒去思考、探索和發現,才能使幼兒成為具有創新潛能的新一代。
樹立創新教育理念。教育是科學,教育是藝術,教育的本質在于創造,沒有創造就沒有教育的發展和突破;教學的生命在于創新,沒有創新,教學就僵化停滯了。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最基本的特征便是創新。要培養創新人才,傳統教育中那種灌輸式的只注重傳授知識的陳舊教育理念,顯然是不可取的。必須轉變以傳授已有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育為著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創新教育。這種新理念的形成,將對調動幼兒的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起極大的推動作用。
培養幼兒創造人格。創新教育既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又是一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講,創新教育的實質是培養人的創造新人格。任何創造性的活動無不受人格或個性的極大制約。韋克斯勒(D.Wechsler)曾收集了眾多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少年時期的智商(IQ)資料,結果發現,這些獲得者大多數不是高智商,但這些創造性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或創造性人格卻高人一籌。創新是一種高級的思維活動,即使是兒童的創新,也充滿了思索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大量事實證明,創新過程不僅是純粹的智力活動過程,它還需要以創新情感為動力。在實施幼兒創新教育過程中,我們必須注重培養幼兒的創造人格。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幼兒也是獨立的人,他們有著獨立的人格和需要。今天,發展創造人格,就要樹立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貢獻的情懷,培養幼兒不懈的追求自主性,主動性,好奇性,挑戰性,堅韌性,強烈求知欲的精神,使他們的創新活動成為一種積極的自激勵過程,給以后的開拓性思維敞開大門。
尊重幼兒創新精神。幼兒是一個活生生的富有個性的個體,是生命的主人,有著自己的需要與尊嚴。尊重幼兒創新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懂得尊重幼兒個性,欣賞個性獨特的幼兒。個性越獨特,越是內含著強烈的創新意識,創造性也正是在獨特的個性中孕育和發展的。“越是富有創造性的人,其個性越顯得獨特。”[11]幼兒的每一個細小發現和創新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與肯定。學校教育如果不給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創新加以注重,就不可能認識、推動和尊重他們學習中的創新活動,就很可能將幼兒這種可貴的創新精神扼殺在搖籃之中。而幼兒一旦意識到他的創新意識得到尊重,他便消除了那種開始的膽怯和試探心理,獲得心理的安全。而“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與心理的自由。”[12]
營造創新良好氛圍。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氛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自由創造的才能。教師和幼兒建立起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民主和諧的教育與活動環境,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主動積極參與創新教育的學習與活動,消除他們的膽怯和依賴心理。老師應鼓勵幼兒大膽創新,并為其提供創造的機會和條件。要多給幼兒提出問題,設置情境,引導他們通過自己思考、操作以及與他人的交往獲得知識,解決問題,提高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給個性發展以寬松的空間,鼓勵他們實話實說、敢想、敢做、善思多問、積極探索,鼓勵幼兒的每一個細小發現和“自作主張”。
參考文獻:
[1][2][4][5][]6][7][9][10]江澤民:《論科學技術》,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55、121、55、198、134、94、41、107頁
[3]劉鳳泰主編:《提高文化素質培育創新人才——高等學校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頁
[8]朱作仁:《創造教育手冊》,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0頁
[11]袁愛玲:《學前創新教育應確立的新觀念》,見《學前教育研究》2000年第五期,第11頁
[12]T.M.Sawrey,C.W.Telford著,高覺敷譯,《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96頁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