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7 10:42:06
關心他人是指不期望得到任何回報或者獲得良好印象的行為。研究幼兒關心他人的品質的形成和培養方法,對于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矯正目前不少幼兒缺乏必要的同情心的不良行為,發展幼兒健全的個性品質都有積極的意義。
可是現在,有不少獨生子女缺乏對他人的關心和同情,任性、驕橫、以自我為中心。究其根源,主要受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幼兒的關心行為受到幼兒特有的自我中心思維的制約。其次,幼兒的關心行為受自身認知水平的影響。第三,幼兒的關心行為受情緒情感的影響。
對幼兒進行關心他人的品質的的培養,應該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培養。
一.利用榜樣的作用培養幼兒關心他人的情感。
俗話說:言傳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也是最有效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有的家長寵愛孩子,而不讓孩子去幫助別人,只知道教孩子享受快樂,而不知道教孩子使別人快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眾多的榜樣中,自己的父母關心他人的行為榜樣,尤其能發揮作用。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尊敬長輩,孩子由于受到父母良好行為的熏陶,對長輩也會很尊敬,反之則不然。作為家長,一定注意自己的言語指導,也就是對孩子的要求和自己日常的行為一定要保持一致。如果家長自己的行為自私自利,卻要求孩子關心別人,這樣就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內心認識結構失去平衡,讓孩子產生困惑、矛盾的心情。
在幼兒日常的交往活動中,教師要利用教材或者幼兒交往活動中的典型事例,為幼兒樹立學習的榜樣。。
二.通過各種教育手段,增強幼兒的關心意識。
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讓孩子對殘疾人產生同情心,同樣是制止孩子欺侮殘疾人的有效手段。在家里,家長可以讓孩子蒙上眼睛模仿盲人行走,體會盲人的痛苦,孩子一旦體驗到殘疾人的痛苦,就會產生對他人不幸的同情心。
作為教師,應該通過日常的游戲活動,幫助幼兒懂得關心的意義,關心別人不但使別人感到快樂,而且能給自己帶來快樂,會使大家都感到溫暖和快樂。為使幼兒體驗關心他人的快樂,我們設計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動。在音樂活動中,利用歌曲《迷路的小花鴨》,通過演唱歌曲,情境表演等孩子喜歡的形式,引導孩子感受幫助他人的愉快心情;在“xx小朋友生病了”活動中,先讓每個小朋友回憶自己生病的時候,心里是怎樣想的,進而體會生病小朋友的內心感受,激發幼兒關心的渴望,然后,想一想怎樣做能使生病的小朋友感到快樂。通過引導幼兒回憶自己的親身經歷,進而感受到關心他人也能給自己帶來快樂。
在平時的活動中,鼓勵幼兒與同伴廣泛交往,幫助幼兒感受到只有關心他人,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關心和幫助。
三.及時肯定孩子的良好行為,建立初步的道德意識。
幼兒的認識能力比較低下,他們需要成人給予認識上的指導和肯定。家長和教師應該細心觀察幼兒的行為,當孩子有幫助小朋友脫衣服、系鞋帶、搬椅子等等良好行為,教師或家長發現后應注意及時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肯定與鼓勵。這樣,使他逐步理解這樣做會給別人帶來快樂,是正確的,不僅可以使孩子的良好行為得以強化,而且可以使孩子體驗到關心與助人的樂趣,讓幼兒體驗幫助別人的樂趣。經過長期有意識的熏陶,使他建立初步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
當然,幼兒的情感易沖動,不穩定,自覺性低,自制力差。因此,培養幼兒關心他人的情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這需要通過幼兒園、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做到相互配合,使幼兒產生持久而穩固的關心行為,這對幼兒的一生將有積極的意義。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