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7 10:32:15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我們發現化學小游戲是一片可開墾的園地。那些符合幼兒認識水平和實際能力的化學小游戲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識,使幼兒了解生活中某些現象的奧秘,進而更主動地關注周圍生活。大班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經驗的日益豐富,已不滿足于了解某種現象,他們更對探究事物變化規律的實踐過程感興趣。為此,我們在大班嘗試開展了化學小游戲,我們的做法是:
一、選擇合適的游戲內容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著化學現象,因此,我們從幼兒衣食住行等方面選取他們熟悉的同時又能為他們所理解的事物與現象,將其中的化學原理深入淺出地呈現在游戲之中,從而讓他們感受到化學并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就在我們身邊。如我們把“肥皂的怪脾氣”、“我會做汽水”等來自幼兒日常生活的內容納入化學小游戲中,引導幼兒探索。
我們還選擇一些會發光、發熱、產生氣體、生成沉淀物以及有顏色變化的事物和現象作為游戲內容。這些事物和現象的變化比較直觀,易于被幼兒感知。此外,我們還有意識地在化學小游戲中滲透環保教育的內容,如“臟水變干凈了”、“活性炭本領大”等,使幼兒明白化學與環保之間的關系,懂得化學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二、重視游戲過程的指導
1.引起幼兒的興趣
在化學小游戲中,我們寓教于樂,充分體現游戲的趣味性。游戲開始,我們通常通過出示圖片或變小魔術的方式,激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促使他們主動地去觀察事物的現象及其細微的變化。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去發現引起變化的原因,讓他們通過探索去解釋看到的各種現象及其變化,從而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另一方面,由于游戲中許多材料都是由幼兒帶來的廢舊物品改制的,因此極大地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材料的豐富多樣能保證每位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操作活動,使他們可以多次嘗試和反復操作,從而大大提高了他們主動探索的積極性。
2.教給幼兒初步的操作技能。
要進行化學小游戲,離不開操作技能。幼兒正是在與實驗材料的交互作用中,熟悉了材料的性質和使用方法,學會了一些確保實驗順利進行的細致、準確的實驗操作技能。例如用玻璃棒攪拌瓶中物體時,需要采取不發出聲響的、有控制的動作,這種動作具有不同于日常生活或其他游戲中的動作的特殊意義。幼兒就是在反復使用這些材料的過程中,習得了這些操作必備的動作,提高了操作技能,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3.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
在化學小游戲前或游戲過程中,我們總是鼓勵幼兒大膽預測操作結果,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判斷、推理,然后讓幼兒動手操作,驗證預測的結果,最后加以分析、歸納。如在游戲“神奇的水”中,我們先讓幼兒觀察兩種不同的無色透明的溶液,然后讓他們猜測在這兩種溶液中分別加入紫色石蕊后會產生什么變化。最后,幼兒通過操作、驗證,得出了石蕊遇堿變藍、遇酸變紅這一結論。在上述過程中,幼兒通過實踐驗證,或演繹或歸納,提高了思維能力。
4.引導幼兒表達操作結果。
在化學小游戲中,我們比較注重引導幼兒用語言、圖畫等形式表達自己的發現、感受和體驗,啟發幼兒相互交流,相互補充,以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當幼兒存在某些模糊的看法時,我們便引導他們再次探索,并給予正確的指導。幼兒從中學會了用簡單、明確的語言描述活動過程和結果,他們也因此對事物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理解。如有的幼兒在實驗中興奮地說:“我發現水垢上冒出了小氣泡。水垢越來越少,氣泡越來越多,瓶膽真的變新了。”有的說:“我用小漏斗來過濾,混濁的水就變清了……”化學小游戲既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使幼兒的認識更加豐富、準確。
三、注意事項
1.化學小游戲必須保證絕對安全。教師在備課時應反復實驗,確認安全后方可讓幼兒操作,以免幼兒在操作中受到意外傷害。千萬不要讓幼兒用加熱儀器、腐蝕性物品,更不要接觸有毒性的物質。
2.化學小游戲應簡單易行。不但材料選取要簡單,操作過程也要盡可能簡單,避免繁瑣。
附化學小游戲三則
捉狐貍
原理:酚酞遇堿變紅。
準備:
1.石堿、清水、白醋各一瓶,分別貼上數字1、2、3;范畫一張(上有樹林、獵人、雞窩和堿水畫的狐貍)。
2.幼兒操作紙若干(事先用彩筆畫好樹林,用酚酞畫好分別躲藏于三片樹林中的狐貍),酚酞一瓶,毛筆、抹布、一次性桌布若干。
過程:
1.出示范畫,引起興趣。
獵人家的雞經常被狐貍偷吃,獵人非常想捉住這些狐貍。狐貍究竟藏在哪兒呢?我們用什么辦法來捉狐貍呢?(鼓勵幼兒自由討論。)
2.演示涂酚酞的方法:這里有一瓶神奇的水——酚酞。我們先用筆尖蘸酚酞從上往下涂畫,發現紅點后立即把它涂滿。這樣,狐貍就逃不掉了。
3.引導幼兒操作。
每張桌上有三種液體。它們分別是自來水、堿水和醋。請你們分別用毛筆蘸這三種液體涂畫,看看狐貍究竟藏在哪兒。
4.組織幼兒討論:是哪種液體幫你捉到狐貍的?你知道另兩種液體是什么嗎?我們為什么能捉到狐貍?(狐貍是用堿水畫的,酚酞遇到堿水就會變紅。)
我會做汽水
原理:小蘇打和檸檬酸混合能產生二氧化碳。
準備:
1.人手一只裝有涼開水的礦泉水瓶,小蘇打、檸檬酸若干,白糖或果汁若干。
2.小勺子若干,小杯子若干。
過程:
1.激發幼兒制作汽水的興趣。
你們想自己動手做一瓶汽水嗎?這是小蘇打和檸檬酸,請你們用小勺將它們分別裝入瓶中,注意兩種材料要一樣多,看看有什么現象發生。
2.啟發幼兒表述觀察到的現象。
①鼓勵幼兒仔細觀察水的變化,提醒幼兒加好兩種材料后將瓶蓋擰緊。
②水中產生了什么變化?(氣泡。)是什么讓水產生許多氣泡(即二氧化碳)的?
3.引導幼兒品嘗、比較。
①請幼兒將自制的汽水倒入小杯中品嘗,想一想怎樣讓它和買來的汽水一樣好喝。(在汽水中添加白糖或果汁。)
②引導幼兒在自制汽水中加入白糖或果汁,用小勺攪拌后,倒入杯中品嘗。
③將自制汽水分給同伴品嘗,共享游戲樂趣。
臟水變清
原理:明礬能使臟水變清。
準備:
在自制漏斗中鋪好過濾紙或棉花;燒杯、空藥瓶、玻璃棒、湯匙、裝有水的塑料瓶等若干;小顆粒的泥土若干。
過程:
1.引起興趣。
①出示一瓶臟水。你們有辦法讓臟水變清嗎?(引導幼兒自由講述。)
②現在老師在臟水中加入明礬粉末,你們看臟水會有什么變化?(注意需將水靜置片刻才能看到變化。)
2.演示材料的使用方法。
逐一讓幼兒認識玻璃棒、燒杯、漏斗等材料,重點引導幼兒認識明礬及其用途,并演示攪拌和沿玻璃棒傾倒的操作方法。
3.引導幼兒操作。
①引導幼兒在燒杯中倒入半杯水,放兩勺泥土,然后用玻璃棒攪拌,觀察水的變化。
②引導幼兒在臟水中加入一勺明礬再次攪拌,啟發幼兒用語言描述臟水的變化,知道明礬可以使臟水變清。
③引導幼兒攪拌另一杯未放明礬的臟水,觀察臟物下沉現象的發生,然后將水沿玻璃棒小心倒入漏斗中過濾,觀察從漏斗中流下的水是否發生了變化。
④引導幼兒比較上述兩種方法的不同,說說哪種凈水方法更好。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