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13 22:59:57
一、問題的提出: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衰動力。新世紀的人才不僅需要健康的體魄、良好行為品德、社會生存能力和學習興趣,而且要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泥塑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開展泥塑活動不僅使幼兒從小了解、接觸民間的文化藝術,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藝術審美教育,還可以促進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揮。在過去的活動中,經常是由老師手把手的教,讓幼兒模仿學習,反復練習,老師的評價標準也是孩子捏的象不象。忽視了在指導造型的同時去引導、挖掘幼兒的自由想象、創造發明等真正能促進幼兒發展的寶貴因素。所以,我以此為突破口,深入探索如何發揮游戲的教育作用,使泥塑這一民間藝術與美術教育有機結合,發展幼兒創造力和想象力,以全面提高幼兒素質。
二、研究方法及對象:
(一)研究對象:大二班36名幼兒,年齡5~6歲。
(二)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
三、研究過程:
(一)在研究過程中我主要遵循的原則:
1、愉快性原則。
孩子只有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才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我在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形式上都考慮到了活動的趣味性,能讓幼兒從玩中學到知識,從而使孩子身心愉快的得到發展。
例如:《我手中的泥》這一活動中,孩子們有的把泥又沾上水敷在手上,告訴我:“老師,這是我剛捏出的手,看,還會動呢!”有的孩子把泥揉來揉去,左看右看,愛不釋手。還有的孩子興奮的交談著。知識便在孩子們燦爛的笑容和那舞動的小手中誕生了:孩子們通過玩泥知道了泥的特性:還原性、可塑性,還發現了水能改變泥的狀態。
2、發展性原則:
泥塑活動不單是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是一種綜合技能和全面素質的活動,是促進各方面能力發展的平臺。
例如:《摔泥瓦罐》活動中,孩子們相互交流著經驗,提出了為什么瓦罐會響?為什么里面掏空后摔他就會破?為什么里面實心就不會破等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們得到的并不僅僅是技巧方面的提高,還包含了對空氣壓力等一些科學知識的了解。
3、整體性原則:
在活動安排上要考慮到材料上的選擇、內容上的整合以及教學方法的協調,要把幼兒的泥塑活動納入到游戲和探索性教學活動中去。
例如:《各種各樣的糖果》活動中,因為班內正在進行“食物”的主題活動,所以孩子的目的性很強。再者,孩子們的團圓還不是很好,所以設計了這樣一節活動。在活動中,幼兒不僅在團圓,有許多孩子設計出了許多奇形怪狀的糖果。
4、層次性原則:
根據孩子的心理、生理特點,小肌肉的發展程度不同,所以在個別指導上也有所區別,鼓勵每一位幼兒在原有水平上提高。
(二)創設適宜的教育環境
幼兒的教育環境可以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幼兒的發展離不開環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環境即是教育。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表現的:
1、創設豐富的物質環境
(1)美化活動環境。
幼兒的藝術行為深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當孩子拿著捏好的泥餅給我時,我并沒有立刻去布置,而是問孩子應該放在哪里。孩子們紛紛發表意見,后來在孩子的提議下,我們用泥餅做了欣賞角的花邊,當泥餅真的貼在墻上時,有的孩子竟高興的跳了起來。后來我們又把在活動區里捏的小作品組成了大手貼在了墻上。在共同裝飾的過程中,激發了幼兒的創造興趣和熱情,讓幼兒在這個環境氣氛中引發藝術靈感。
(2)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
為了滿足幼兒創作的需求,從幼兒的特點出發,為他們提供了軟硬不同的黃泥,此外還與孩子一起準備了小棍、豆子、紙片等等,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進行選擇,這不僅能滿足孩子的興趣和表現需要,還有利于在探索中獨立獲得學習經驗。泥餅裝飾畫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在活動中,孩子們用材料裝飾出小魚、海浪、、、、、、為增加游戲的趣味性,經過商量,我們又添加了小瓶。孩子們給瓶子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為瓶子安上了大大的眼睛。可是等泥干了以后就都落下來了。“這是怎么回事?”他們主動尋找解決的辦法,在了解了泥的特性之后,他們又嘗試用膠水和泥。在一次次失敗之后,孩子們終于知道,由于瓶子表面太光滑,所以泥土不容易粘在上面。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又捏出了各種瓶子,并在上面添加了許多漂亮的圖案。當一個個漂亮的“工藝花瓶”擺在窗臺上時,孩子們從靈巧的十指間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他們積極的把自己的發現傳遞給朋友,使孩子們在探究中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2、營造寬松、和諧、自由的創作環境
寬松、和諧、自由的創作環境有利于幼兒創作能力和個性的發展。在班里我努力為幼兒創設理解、接納、民主的氣氛,給幼兒提供安全的心理環境,鼓勵幼兒毫無拘束的表現自己的內心情感,重視每一個孩子的表現和藝術創作,并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在指導幼兒捏泥時,解放幼兒的雙眼,讓幼兒充分的進行觀察。解放幼兒頭腦,讓幼兒有自己的思想;解放幼兒的嘴巴,讓孩子盡情的交流。蹲下來看孩子,有事愿意與老師說,有問題愿意與大家商量做,在即體面前大膽表達思想、感受。教師積極鼓勵的話給予孩子被承認的快樂,使幼兒在獲得經驗的同時,逐漸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是他們由此更加喜歡創作活動,更加有創作的勇氣和熱情。
(三)采取適宜的教育方法
泥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直觀、立體、形象。因此,我們從引導幼兒觀察入手,掌握觀察的方法,如:整體觀察、局部觀察、細微觀察、自上而下觀察、由內向外觀察、由大到小觀察由輪廓到特征觀察等,培養幼兒觀察的條理性,使幼兒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提高泥塑的表現力。在游戲中,注意循序漸進,使幼兒不感到高不可及、束手無策,又不感到不費力氣、捶手可得,使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經過稍稍努力便可達到的。在美工區游戲時,鼓勵幼兒進行變通創造,發揮幼兒的創造力,為幼兒建立信息。開始,我先讓幼兒無目的的揉、玩黃泥,在揉玩的過程中了解泥的特征,在進行完泥的平面活動后。又引導幼兒去發現黃泥極強的塑型力和還原力,可以變成各種形狀,幼兒很感興趣。這時,我們就引導幼兒在玩中總結一種技能——揉,在揉的過程中孩子發現如果改變手的方向,變成一前一后,就會把黃泥揉長——實際上幼兒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搓的技能。于是,我們將這種概念在游戲中滲透給幼兒,幼兒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索掌握了搓的技能。并逐步搓長后一折一擰,就變成麻花、花卷,一盤一卷變成了蛇和蝸牛,一壓一抻變成了帶魚和面條。并逐步的發現幼兒捏簡單的物體,進而誘惑幼兒利用輔助材料使所塑形象更加完美生動有趣。如:在圓上添加彎曲的小棍變成小人、螃蟹;添加牙簽變成太陽等。教師在指導時注重的不是形的象與不象,而是幼兒在參與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以及態度。體現了“因人而異,因形而異”,遵循幼兒的興趣不同,指導的切入點不同;需要不同,幫助的程度不同;發展不同,教育的起點不同。
(四)開展豐富多采的游戲活動
興趣是幼兒獲得主動發展的前提,是幼兒學習的動力,是獲得經驗的先決條件。為了培養幼兒捏泥的興趣,我嘗試在抓住幼兒生活中的關注熱點,選擇幼兒自身感知過的事,挖掘教育內容。如:吃過的東西、用過的生活用品等,巧妙的將泥塑融于幼兒的游戲活動之中,達到泥塑活動的教育目的,發揮其獨特的教育作用。如:泥塑游戲參與到《食物》主題活動中,成為商店中的各類糖果、方便面,為幼兒開展角色游戲提供了一定的材料,使幼兒模仿生活的內容更加形象生動。泥塑參與到《追趕跑跳碰》主題活動中,成為運動員的床、沙發、燈、鍋、碗休息室、電視機時,這些沒有生命的泥都在幼兒手里成了有生命的造型,他們把幼兒的內在愿望、內心情感體驗充分表現出來了。
四:結論
通過研究,我將泥塑與環境創設、游戲活動有機結合,活動中教師以尊重、支持、肯定的口吻鼓勵孩子,促使幼兒的泥塑能力在寬松、和諧、愉快的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一)泥塑活動豐富了幼兒生活,增添了生活情趣,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幼兒興趣濃厚。不僅鍛煉了幼兒手眼腦的協調能力及觀察、分析、對比、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進一步讓幼兒形成做事細致耐心、認真有條理、愛惜物品等良好品質和行為習慣。
(二)開展幼兒泥塑活動,幼兒的潛力很大,只要教師善于引導、耐心啟發、多帶幼兒進行觀察、感知,將活動融入到游戲當中來,泥塑活動將為全面提高幼兒素質起到最大限度的促進作用。
五:參考文獻:
1、張念云《線繩啟迪法與幼兒美術創造》
2、《創造性美術教育》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