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9 21:37:09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1、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哈佛大學成立的“零點項目”研究所所長加德納教授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其研究也發現人類具有八種智力潛能,均有著大腦區域的定位功能包括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認為兒童時期有著多元智能的天賦,他們在日常的活動中很自然地運用著多元智能探索周圍世界。
2、兒童發展理論
皮亞杰認為,3-6歲幼兒處于前運算時期,只有在動作內化并在頭腦中產生思維順向、逆向、分散、收斂性思維時,頭腦里的表象才能“活”起來,他們的邏輯推理才會產生和逐漸發展起來。皮亞杰提出幼兒階段掌握邏輯數理經驗的特點是需要實際的操作與發展。并且需要通過成人的講解與傳授,這類知識的特點是約定俗成的。對這兩類知識的學習影提供不同的教學形式,以促進幼兒更順利地掌握。
3、發展的心理學基礎
發展心理學所揭示的幼兒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尤其是心里特征以及發展趨勢。幼兒期邏輯思維開始萌芽,到幼兒后期,邏輯思維有所發展,但仍然是半邏輯的。但這并不是說幼兒時期邏輯思維的發展沒有意義,相反,這是邏輯思維奠基的重要時期。思維的發展是有進程的,前階段的思維充分發展了,有利于后階段思維的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及預期目標
(一)研究對象及范圍
本課題以幼兒園中班120名幼兒為研究對象,具體情況見表
實驗班對照班
中二班中四班中一班中三班
30名30名30名30名
課題研究以中班數學智能課程設置及中班幼兒數學智能提高為研究范圍。
(二)研究的內容
1、概念的界定
本課程對智能的定義是:解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出新問題的能力;尋求特定問題的答案以及迅速有效地學習地能力;尋求特定問題地答案以及迅速有效地學習地能力;對自己所屬文化做出有價值地創造和服務的能力。
邏輯-數學智能指人能有效地運用數字、計算、推理、假設和思考地能力。兒童地表現是喜歡數學和科學類的課程,常常自己提出問題尋求答案,喜歡尋找事物的規律,對新的學科發展感興趣,喜歡發現別人言談行為的邏輯型缺陷,喜歡下棋和玩思考性的玩具。
邏輯-數學智能課程所認同的課程概念是在幼兒園安排下所進行的一切有組織、有系統、有意義的園內外學習經驗或活動。
2、中班邏輯-數學智能課程的教育目標
中班邏輯-數學智能課程總的教育目標是熱愛數學、開發潛能。有三個方面組成,形成一定的數學能力,形成一定的思維品質,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主要涉及以下能力培養:運算能力,包括對數學感興趣、擅長統計、喜歡測量;推理能力,包括善于歸類、善于定量分析、善于發現規律;質疑和驗證能力,包括好奇好問、探求實證。
3、中班邏輯-數學智能課程的教育內容
(1)中班邏輯-數學智能課程教育內容設計的原則是
教育性原則,從幼兒的認知特點出發;興趣性原則,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展性原則,訓練活動的設計對孩子是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的。
(2)中班邏輯-數學智能課程的教育內容
主要有:親近數學,利用文學作品和做游戲;走進數學,感知數學、操作數學、生活中的數學、數學思維;智力游戲,發展觀察力的游戲、發展靈活性的游戲、發展邏輯性的游戲;腦筋急轉彎;棋牌樂園;發現規律,發現序列的規律、發現自然界的規律。
4、中班邏輯-數學智能課程的實施
本課題在實施中的做法是從教育現場出發取向,根據教育現場中發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在課程實施中及時進行調整、修改以及創編,是一個行動研究。而且采用的教育模式是個性發展教育模式,注重培育幼兒的情感,而不是控制幼兒的活動,注重長期的個性發展,而不是短期的目標與內容。
(三)研究的預期目標
初步形成中班邏輯-數學智能課程模式,幼兒的邏輯-數學智能油明顯的提高,具體通過實驗的前后測及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對比來表現。而且在每一個階段都有相應的成果。具體如下:
1、準備階段研究成果有:情報綜述、測查報告
2、實施階段研究成果有:手指訓練歌謠集、訓練玩具集、研究小論文、個案分析
3、總結階段研究成果:教科研成果報告、研究論文
四、初期研究成果與研究措施
(一)初期研究成果
本課題負責人,在兒童邏輯-數學智能培養上,對自己的兒子倪一柳進行4年多的個案追蹤研究,創設的利用麻將、圍棋、鋼琴等對幼兒進行數學智能開發方法獨特,簡單易操作,得較明顯的效果,許多家長前來咨詢早期教育的成功經驗。在榮懷親子園的全腦開發班中推出的聰明時間,通過寶寶接觸直觀的教具和親子操作,培養了孩子獨立、專注、協調、有序的能力。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