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清華大學幼兒園 2009-07-08 11:04:27
四、猩紅熱
1.病因:A組溶血性鏈球菌。
2.流行病學
⑴傳染源:患者、隱性感染者及帶菌者。
⑵傳播途徑:由飛沫經呼吸道傳播,也可通過玩具、毛巾、書、衣被等間接傳播。冬春季多見。
⑶易感者:2-8歲兒童多發。
3.臨床表現
⑴發熱、頭痛、咽部疼痛、頸前淋巴腫大。
⑵發熱24小時出現皮疹,由中耳、頸部蔓延至軀干及四肢,24小時內遍布全身。皮疹為彌漫性針尖大小猩紅色小丘疹,疹間無正常皮膚,有癢感。面部潮紅,可見"口周蒼白圈"、"楊梅舌"。
4.并發癥
⑴化膿性并發癥:中耳炎、副鼻竇炎、肺炎、乳突炎。
⑵中毒性并發癥:心肌炎、心包炎、心內膜炎。
⑶變態反應性并發癥:風濕性關節炎、急性腎小球腎炎。
5.隔離和預防
⑴隔離患兒至癥狀消失后一周;有化膿性并發癥者隔離至炎癥痊愈,并持醫院開據痊愈證明方可返園。
⑵患兒病后3周內要注意經常查尿和心電圖,及早發現和治療腎炎、心肌炎等合并病癥。
⑶對患兒的分泌物和污染物品進行消毒。
⑷對易感兒童可口服板蘭根、復方新諾明等。
6.治療
⑴對癥處理:用淡鹽水漱口,高熱時用退熱劑。
⑵抗生素治療。
五、流行性感冒
1.病因:流感病毒。
2.流行病學
⑴傳染源:病人及隱性感染者。
⑵傳播途經:主要通過空氣飛沫經呼吸道傳播。多發于冬季和冬末春初。
⑶易感者:兒童以及其他易感人群。
3.臨床表現
⑴突然起病,畏寒、高熱、頭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癥狀。
⑵伴有輕度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
⑶病程持續約一周。
4.并發癥
肺炎、腦炎、腦膜炎、循環功能障礙等。
5.隔離和預防
⑴隔離至熱退后2天或癥狀消失為止。
⑵注意室內開窗通風。
⑶易感者可服用板蘭根3-5日。
⑷增強體質,合理營養,保證充足睡眠。
⑸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⑹少去公共場所,不去病家串門。
⑺有條件者接種流感疫苗。
6.治療
⑴對癥處理。
⑵有合并癥或繼發感染者,采用相應的治療措施(略)。
六.細菌性痢疾
1.病因:痢疾桿菌。
2.流行病學
⑴傳染源:急慢性病人和帶菌者。
⑵傳播途徑:傳染源排出的糞便污染手、食物、水源、玩具等或經蒼蠅污染食品,經口感染。
⑶易感者:普遍易感、感染后免疫力不鞏固。
3.臨床表現
⑴普遍型(典型菌痢):起病急,高熱。大便每天10次以上,以粘液、膿血為主,便后又里急后中重感,伴全身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陣發性腹痛。
⑵輕型(非典型菌痢):不發熱或低熱。大便每天3-4次,便內膿血量不多或僅為粘液,無明顯全身癥狀。2-3天內病情好轉。
⑶重型:每天大便數10次,內有膿血,有里急后重感,全腹劇痛,伴嘔吐、脫水、酸中毒,全身癥狀不重。
⑷中毒型:多見于2-7歲兒童。發病急驟,高熱、驚厥、昏迷、休克、呼吸衰竭等全身中毒癥狀明顯,腸道癥狀常于24-36小時才出現。此型病情較重。
⑸慢性痢疾:病程超過2個月以上者,常見于營養不良、佝僂病、貧血的嬰幼兒,或急性痢疾不典型未經正規治療、遷延不愈而致,體溫正常或低熱,大便性質不定,有粘液或粘液、膿血交替出現。
4.隔離和預防
⑴隔離至癥狀消失,大便鏡檢陰性,停藥后大便培養兩次陰性后,經醫院開據痊愈證明方可返園。
⑵消毒病人排泄物以及病人所用各種物品。
⑶注意個人和飲食衛生,不吃腐敗、變質、不潔食物。
⑷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好糞便、水源。
5.治療
⑴中毒型:立即送醫院緊急處理。
⑵一般治療。
⑶抗生素治療。
其它兒童常見傳染病還可見于麻疹、風疹、百日咳、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流行性乙型腦炎、兒童原發性肺結核、滴蟲性陰道炎、兒童淋病、兒童艾滋病等,他們均具有不同的傳染源和傳播途徑,對兒童的健康危害極大(此略)。
因此,要確保兒童的健康,就要努力降低傳染病的發生,杜絕傳染病的爆發,重點抓好三個環節: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對疑似或確診傳染病的患兒要立即隔離,按各傳染病常規規定的隔離期進行隔離,對密切接觸者還要進行檢疫。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培養幼兒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制度,開展體格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