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6 22:40:13
不知從何時起,我發現新入園的小班幼兒第一學期總是易患感冒、發熱、咳嗽,嚴重的甚至發展為肺炎、支氣管炎、腮腺炎等病癥,住院治療一住就是一個月,有的反反復復一學期上不了幾天學,經過多年的調查和了解,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先天和遺傳因素:(1)先天不足,早產兒、足月小樣兒。(2)幼兒的身高、體重與其父母的身高、體重有顯著性相關。由于父母身高、體重偏低,對子女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如我班的黃業秋小朋友,他媽媽懷孕時妊娠反應厲害,只能喝小白菜湯,自身身材瘦小,再加營養夠不上,故黃業秋也很瘦小,進食少且偏食,經常生病。
二、因飲食不合理:(1)飲食結構不合理。據調查,體弱兒膳食中除牛奶水果高于正常標準,其他谷類、葷菜、豆制品攝入量不足,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營養素的比例也不合理。(2)飲食習慣差。體弱幼兒普遍存在挑食、偏食和吃零食的習慣甚至以零食度日,喜歡的多吃些,不愛吃的一口也不吃,家長也拗不過孩子,他要吃什么就給什么,如專吃果凍、冷飲、雪碧等。我班的陳嘉龍有時腸胃發生病變,他奶奶也任由他要吃骨頭湯等油膩食物,從而導致惡性循環,久治不愈。
三、與睡眠不足有關。(1)睡眠時間不足。據調查,不少體弱兒不睡午覺,晚上睡得遲,睡眠時間不足,影響食欲和情緒。(2)睡眠習性差。有的體弱兒出汗多,好踢被、易感冒,還有睡眠哭鬧等習慣。
四、因活動量不當引起。(1)活動量過大:據調查,有的體弱兒頑皮、好動、活動量大,體能消耗也大。(2)活動量太小:有的體弱兒性格內向,脾氣倔強,好靜不好動,活動內容單一,因而影響消化吸收。
五、與家長教育有關。冬季,許多家長不讓孩子出門,如果不得已出門,也要把孩子裹得嚴嚴的,成為“套中人”,生怕孩子受涼、生病。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小,抵抗力弱,應當比大人穿得多才是,非也!要知道,孩子有適應環境的無限潛能。我們的家長從小把孩子和自然環境隔離開來,讓孩子生活在“溫室里”,那么我們的孩子只能適應“溫室”環境,離開了“溫室”便要生病,因為,他已不能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他們抵抗力弱化了,這完全是由家長的過分保護造成的。
對于此種現狀,我分析了原因,尋求對策,思索出了幾點解決方法:
1、讓孩子適應自然環境
上幼兒園之前,家長在家應帶孩子多到戶外活動,給孩子多提供適應自然環境的機會,增強體溫調節的機能,從而提高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應注意,冬季到戶外活動,不要讓孩子穿得太多,弄成“套中人”,孩子應比家長穿得少些才是,孩子活動量大,登高爬低、蹦蹦跳跳,如果穿衣過多,反而易大量出汗,這時稍一受涼,就會生病。因此,應讓孩子少穿衣服,盡量減少出汗量,同時出汗后要及時補充水分。
2、呼吸新鮮空氣,促進消化
孩子在室內活動運動量小,多是看看圖畫書、看看電視、擺弄玩具,而戶外活動量較大,孩子跑跑跳跳,增強了腸胃道的消化功能,促進了幼兒食欲,從而提高身體對各種養料的攝取功能。到空氣清新的戶外活動,還能夠增強幼兒的肺活量,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冬季,一般家里不開窗戶換空氣,另外還有些家長在室內吸煙,室內空氣渾濁,易使孩子得呼吸道疾病,特別是有些孩子已經得了呼吸道疾病,既不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室內又不開窗換空氣,致使細菌在室內傳播,易造成交叉感染。如我班的顧淳小朋友,她患有支氣管哮喘,不要說室內有煙味,就連他爸的皮衣的味道、一點點油漆的味道都會引起病癥的發作,因此,家長應每天帶孩子到戶外活動,讓孩子呼吸新鮮空氣,并在出門時把窗戶打開,換空氣。
3、入園后園內的合理管理也很重要
(1)保教結合,共同管理
保教人員定員管理,每天及時觀察、記錄體弱兒童飲食、睡眠、大小便、情緒、健康等狀況,營養人員配制營養豐富、比例適當的膳食,促進體弱兒童健康成長。
(2)保教結合,根據幼兒的進食心理,創設良好的進食環境,培養良好的進食習慣。
A、幼兒的進食心理。2~4歲的幼兒活潑好動,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對新鮮事物非常敏感而有興趣。因此對食品的味道、色彩及形態都很注意,較易受成人和周圍環境的影響;他們喜歡集體進食,對食欲不好、挑食的幼兒,講明吃菜的好處,鼓勵他們細嚼慢咽,逐步養成不挑食的習慣。幼兒喜歡吃新鮮、松軟、切得較細、營養豐富的便于消化、易于咀嚼的食物,還喜歡色彩搭配、形象可愛的食物。如把面點做成小白兔、三色糕等,最易引起孩子興趣而增進食欲。對幼兒不喜歡的食品,不要強迫命令他吃,這樣不但會引起胃腸道不良反應,而且可能造成幼兒很長一段時間對這種食品反感,甚至拒食。要慢慢引導,先看別人吃,然后少量品嘗,慢慢引起好感而喜歡吃。
B、創設一個良好的進食環境。進餐是一種愉快的享受,飯前應避開一切不愉快的事,消除緊張和憂慮的心理狀態,喚起旺盛的食欲。我們為幼兒提供空氣新鮮、衛生整潔、光線柔和、布置優雅、秩序良好、寬松愉快的進食環境,使幼兒保持良好的情緒。進餐中老師以親切的語言,和藹的態度,鼓勵體弱兒愉快進食,同時在進食中耐心誘導,引起幼兒對食物的興趣;結束前幫助指導,有利于體弱兒提高食欲,增加進食量,促進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我們發現,音樂旋律優美、動聽、節奏舒緩、音量不大的輕音樂與幼兒進餐時的生理節奏合拍,能提高幼兒消化系統植物神經的興奮點,具有增強食欲、幫助消化的作用。
C、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首先培養幼兒正確的用餐姿勢。其次,用少盛多添的辦法培養幼兒不挑食的良好習慣,逐步增強攝入量。同時鼓勵幼兒吃各種食物,并及時加以表揚,調動幼兒用餐的積極性。
(3)保證戶外活動時間和質量,提高幼兒健康水平。
A、保證每天有3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
B、活動量由小到大逐步增加,達到鍛煉的目的。
C、根據幼兒個性特點,適當增減運動量,保證幼兒健康。
D、利用自由活動時間,老師與幼兒共同游戲,充分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促進他們自動、自發地開展活動,以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
(4)有計劃的開展幼兒健康教育。
A、幼兒健康知識教育。經常運用故事、兒歌、談話的形式,進行衛生知識、營養知識、自我保健常識的教育。
B、幼兒健康行為訓練。利用一日生活各個環節,有計劃的開展生活衛生行為訓練和安全活動教育。
C、家園同步,形成有利于幼兒健康的大環境。開展健康教育,轉化體弱兒童,關鍵在于環境和教育這兩個方面要經常向家長宣傳,并進行個別交談、具體指導,作為轉化體弱兒童開展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讓家長認識幼兒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共同參與管理。這樣家園同步,形成有利于幼兒健康的大環境,從而保證體弱兒轉化工作的順利進行。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