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6 21:56:37
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頒布,為幼兒教育再上新臺階、拓展新領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它的指引下我們作為幼兒教育的一線教師對幼兒園班級環境、活動區的創設與教育進行了全新的設計與創造,力求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新《綱要》中指出:“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可以通過培養得以提高,教師應當在幼兒自身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環境的影響,著力培養和加強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而展開豐富多彩的區域創設教學,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可見區域創設的重要性。
區域活動,也叫做活動區活動,主要是幼兒自己的活動、自己的游戲,它不像主題活動和學科活動那樣是教師設計和組織的。但是,區域活動也并非是教師完全不加影響、不加控制的“絕對”自由天地,只不過,這種影響和控制比較見解、比較隱蔽,是通過對環境的創設,尤其是活動材料的投放而實現的。因此,所謂區域活動,實際上指的是:教育者以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材料和活動類型為依據,將活動室的空間相對劃分為不同的區域,讓幼兒自主地選擇活動區域,在其中通過與材料、環境、同伴的充分互動而獲得學習與發展。
我們班開設了十個活動區,幼兒在玩兒區角時可以進行充分的選擇。主要呈現四大特點:一、我班活動區的活動多為幼兒自選的活動,這樣就為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活動的機會,滿足幼兒的個別化的需要。如:進行區角活動時,有的小朋友就會對探索區的磁珠玩具發生興趣,會進行有規律的排序,而與此同時有的小朋友就會喜歡旁邊的漏沙玩具,他會對沙子的上下流動而感到好奇,或者兩個小朋友比一比誰的沙子漏的快,不同的能力產生不同的興趣,幼兒自選活動滿足幼兒各種各樣的興趣。二、活動區活動是幼兒的自主活動,他們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玩玩做做,生動、活潑、主動愉快的活動,潛移默化的學習,幼兒將更多的體驗到成功的樂趣。表現最突出的是我班的結構區,幼兒能充分利用結構區的場地,圍繞結構區擺出“圍墻”,并在“圍墻”內搭建各種玩具及自己喜愛的建筑物。他們不受外界的打擾,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興趣當中。他們會很自豪的介紹自己的建筑,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三、活動區活動多為小組活動,這就為幼兒提供更多的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現的機會,增進同伴之間的了解,尤其是對同伴在集體活動中所不可能表現出來的才能和優點的了解。曲益昊是我們班不太愛表現自己的一個小男孩,上課時回答問題的聲音很小,但在區角活動時,完全展現了另外一個他。他能大膽的和小朋友進行交流,有時甚至都能爭吵起來。他對一件事情發生興趣時,他也會很認真地去做,而且通過區角活動我們發現他的動手能力比較強,在美術方面有很大的進步。區角活動無時無刻不在展現著幼兒的才能。四、活動區的教育價值主要是附著在區內的操作材料、情景及相應的活動中的,材料、情景和活動中承載著教育功能。幼兒通過直接參與各種活動而獲得多種直接、自然的經驗。如我班的種植區,通過幼兒親手種植農作物,并進行澆水與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幼兒從中獲得植物生長的經驗;幼兒通過美工區的材料獲得動手操作的能力。幼兒在活動區中得到發展、自主的發展。
以上是我班創設活動區所呈現的四大特點,我們時刻緊記以幼兒發展為基礎,幼兒的一日生活即教育。我們也努力做到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解放兒童的眼睛、頭腦、雙手、嘴巴、空間和時間。所以關于我班區角環境的創設,我們遵循以下原則:
一、活動區的創設必須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
幼兒以自己的興趣裝扮活動區。班級內的活動區都是幼兒的游樂園,那是他們的場地。他們是那里的主人,所以他們有權對活動區進行裝飾與改動。我們班的醫院給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剛創設區角時,我的本意是想給幼兒留出一定的活動場地,所以我將病床盡量靠墻擺放,將墊子、玩具等物品靠墻堆放,這樣為幼兒留出了一定的活動空間。但在幼兒實際操作進入活動區游戲室后,他們便發現了問題。小朋友將病床換了位置,并在病床前添設了一個小凳子,而且還在藥柜旁放了一個,小朋友將掛衣服的地方也換了位置。幼兒在改動活動區時并沒有跟老師說,他們完全按照自己的興趣來裝扮活動區。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是最大的受益者。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