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5 22:05:02
問題的提出
所謂的社會學習,就是要讓兒童了解別人希望他做什么,不希望他做什么,他應該怎樣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他應該遵守哪些社會規則;在各種情況下他應該表現什么樣的行為,他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父母、老師和小伙伴,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他所做的事,他怎樣與別人一起做事情,什么時候他應該幫助別人,什么時候他可以求助別人;他應該怎樣評價別人和自己;他應該怎樣和別人交往。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過“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的理論思想,教育源于生活,社會即是學校。由此,我們不妨將人的學習分成兩類:一類是智能方面的學習,另一類就是社會能力方面的學習。智能學習主要解決人與自然與物理世界打交道方面的問題;社會學習則主要解決與周圍人打交道的問題,兩者相互交叉、相互影響,很多時候同時發生,但卻不一定同步發展。但是,在很多家長和部分幼教工作者的觀念中,智力方面的學習是重要的、實在的、容易操作的,而社會方面的學習是次要的、虛空的、難以操作的。我認為這是一種不恰當的觀念,是一種認識的誤區。當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幼兒教育思想都特別強調幼兒的社會學習,認為幼兒在這一階段與成人和伙伴的交往經驗,將為他們未來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打好基礎。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學前期的學習應以社會學習為主,人格與社會發展是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
而從幼兒的發展來看,四歲和五歲的幼兒在集體生活中行為的有意性增加了,有了一定的規則意識,但在生活中由于家庭的影響使幼兒在對于社會經驗的認識處于比較模糊的階段,想要進行探究有沒有機會。另外從幼兒的發展來看,要讓幼兒成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人,為將來走上社會打好基礎,學會人際間的交往,就要我們為幼兒提供走向社會、接觸不同人的機會。所以,我想通過研究讓幼兒參與社會學習,學會如何與人交往、培養幼兒的自主意識
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一)研究的目標:
假設通過社會學習能促進幼兒自信心及交往能力的發展,驗證
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的內容
1、環境的創設
(1)充分利用幼兒園小社會的環境
(2)利用社區資源,為幼兒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
2、內容的選擇
(1)在混齡、開放式的游戲活動中自主交流、積累經驗。
全園混齡角色游戲活動、班級各類自主游戲活動
(2)在親自然、親社會活動中積極探索、
踏青、護綠、春游等活動
(3)利用傳統教育因素幫助幼兒樹立積極向上的思想理念
參觀陶館、學習好八連、關心特殊人群
(4)在關注、參與熱點話題的宣傳中學會與人交往、建立自信
迎奧運、世博的了解、宣傳活動
幼兒觀察、發現生活中的現象:好人好事、生活陋習、不文明行
為等,對此加以討論、糾正、宣傳。
a)關注社會熱點話題
針對迎奧運、世博等活動,進行了解、宣傳、參與等。
3、活動指導方式
(1)角色體驗法
角色與人的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我們要為幼兒創造各種機會與相關環境,讓幼兒通過人際與社會的互動,獲得經驗,學會解決問題的技能和態度,學會與人交往。
(2)社會實踐法
幼兒在游戲中的獲得的經驗,在隨后的自主活動中能主動的表現出來,從而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
(三)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行知實驗幼兒園中(一)班全體幼兒
2、研究的方法:行為比較法和經驗總結法
(四)研究的過程
1、課題準備階段(2004/1——2004/2)
收集相關資料,制定研究計劃
進行可行性論證(數據測試)
2、具體實施階段(2004/2——2005/1)
制定活動內容
在各類活動中操作、驗證
階段總結,做好活動分析、整理工作
修整實施計劃,繼續實施研究
3、匯總結題階段(2005/1——2005/2)
做好課題的總結,活動整理、分析工作
總結課題研究情況,寫出結題報告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