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2 22:03:35
二、幼兒角色游戲的發展
兒童角色游戲的發展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兒童身心發展水平,健康狀況;成人對游戲的態度及影響;幼兒園和家庭游戲設施、游戲的時間等。有項研究表明,健康兒童比體弱的兒童更喜愛游戲;智力發展好的兒童活動能力強,游戲發展也較快;一般男孩子喜愛活動的運動競賽游戲,女孩喜愛安靜的游戲。但也受家庭環境和社會關系的影響,家庭經濟條件好的比條件差的家庭的兒童更喜歡游戲;游戲時間的多少,決定游戲的種類和數量。游戲的設施,對兒童參加游戲的數量與質量有重大影響。
角色游戲的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并可作為評價游戲水平的參考。
㈠角色的扮演,可分為下列幾種水平
⒈擺弄、操作實物的行動,如用玩具刀切菜。
⒉在角色游戲的情景下,操作實物的行動。兒童注意力集中在操作實物的重復動作,如在“廚房”中堅持切菜十幾分鐘,并說:“我要切菜”,但不明確角色是“媽媽在切菜”。
⒊擔任角色,但未能以角色要求行動,仍以臨時沖動或愿望起作用,忽東忽西。如“媽媽”切菜,看見娃娃,就抱起,聽見“幼兒園”小朋友在唱歌,就自己跑去看了,離開了游戲。
⒋按角色要求行動,遵守規則勝過使用物品的直接愿望,但仍不穩定。比如一個四歲的女孩當姐姐,卻仍為“炒菜”所吸引,就去炒菜,當“爸爸”問:“你當什么?”她說:“我當大姐姐”,接著就克服自己使用物品的愿望,丟下鍋鏟,說:“我去上學了。”
⒌按角色要求行動,表演逼真。如在“照像館”游戲中,攝影師給客人照相,告訴客人“先到那邊開票”,對客人說:“請你坐下,先給你打扮、打扮”。并且在攝影時要求客人“笑一笑”。
⒍明確角色間關系,配合行動,規則復雜化。如能干的“媽媽”邊喂孩子邊對大姐姐說:“真該死,牛奶沖多了,娃娃吃不完,姐姐,你把它喝掉吧!”又招呼姐姐請客人來吃飯。后來姐姐要去理發,媽媽又說:“你理發不帶錢怎么行喲,這兒給你兩毛錢。”又追著說:“哎,你可要早點回來!”
㈡游戲的內容——主題和情節
主題指游戲的題目,情節指導具體游戲過程,同一主題游戲,具體情節有簡單和復雜之分。
據調查城市幼兒園三十二個班的角色游戲主題,其出現頻率的順序為:娃娃家,汽車,醫院,幼兒園,理發店,食堂,電影院,火車,照相館,百貨公司公司,菜場,動物園,圖書館。解放軍游戲主題由于教師不支持,只在少數幼兒園出現頻率高。分析影響幼兒選擇游戲主題的因素為:
⒈幼兒親身所熟悉的內容,了解其中人物的活動。
⒉有愿意扮演的角色。幼兒愿意扮他所愛好的、有興趣的人物。
⒊有吸引幼兒的游戲材料或游戲的情景。幼兒游戲主題的范圍由所熟悉的家庭或者幼兒園的生活,逐漸擴大到社會生活。組織的性質由簡單的、自由的到比較復雜,有規定的內容。如從“娃娃家”到“照像館”、“圖書館”。
游戲的情節由零星、片斷的情節到有一系列的情節,并逐漸發展情節的豐富性和創造性。
㈢幼兒的目的性、主動性及組織游戲的能力的發展
幼兒在游戲中,從無目的到事先計劃好玩什么,并能持續地玩;從不參加游戲到在別人帶領下參加游戲,最后發展為主動參加游戲。幼兒游戲的組織能力,從一般的收拾游戲場地到會自己提出游戲主題,會自己分配角色,最后發展為能帶領別人玩。
了解角色游戲的發展,可以幫助教師在指導角色游戲時有明確的方向,使幼兒在角色的扮演、游戲的內容、游戲的目的性、主動性及組織能力等方面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根據上述內容也可以擬訂測算幼兒角色游戲水平的具體項目如下:
1.目的性:①無目的地游戲;②時時更換游戲;③事先想好玩什么;④按目的持續地玩。
2.主動性:①不參加游戲;②能參加現成的游戲;③別人帶領或分配下游戲;④主動參加游戲。
3.擔任角色:①不明確角色;②能明確角色;③能主動擔任角色;④能擔任主要角色。
4.遵守職責:①不按角色職責行動;②有時按角色職責行動;③尚能按角色職責行動;④一直按角色職責行動。
5.角色表現形式:①重復個別活動;②各個動作間有些聯系;③有一系列的動作;④能創造性地活動。
6.角色間關系:①個別地玩與別人無聯系;②與別人有零星聯系;③在啟發下與別人聯系;④明確角色關系配合行動。
7.對玩具的使用:①憑興趣使用玩具;②按角色需要使用玩具;③創造性地使用玩具;④為游戲自制玩具。
8.游戲的組織能力:①無組織能力;②會商量分配角色;③會帶領別人玩或教別人玩。
9.持續時間:①十分鐘左右;②二十分鐘左右;③四十分鐘以上;④一小時左右。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