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2 20:16:28
(二)給予適合個體差異的指導和評價
1、制定反映不同發展水平的目標體系
要給予每一個幼兒適宜的指導,就要判斷幼兒的興趣、原有經驗和當前的水平。要判斷幼兒當前的水平,就要制定出反映幼兒發展進程和不同水平的目標和層次,為教師的判斷提供依據和參考。
我們在實驗研究中改變了以往按大中小班來分解教育目標的做法,以避免教師按年齡段的一般標準,統一要求每一個孩子,而以幼兒在各個領域中、各個方面的發展進程和水平為線索,制定和表述教育目標。這樣,教師可隨時根據幼兒當時的行為,判斷幼兒的經驗水平,因人施教,更好地促進每一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下面以科學和語言領域某一方面的目標舉例。
我們在科學領域提出的目標有3條。其中第二條是“獲得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感性認識”,包括觀察和探究、記錄有關的信息、解釋和交流3個要素。幼兒觀察和探究的發展進程和水平大致分為6個層次:
(l)樂于用感官觀察和探究周圍的事物,表現出好奇心;
(2)能提出有關的問題;
(3)能用各種感官,并嘗試使用工具積極尋找與問題有關的信息;
(4)敢于進行有關的猜測,預想可能發生的事情;
(5)以能依據感知的需要,運用多種感官,并有目的地選擇恰當的工具和探究方式收集信息;
(6)能對所觀察和探究的事物進行比較,發現異同、變化和簡單的聯系。
語言領域提出的目標有4條。其中第四條是“培養幼兒對閱讀的喜愛”,大致分為6種水平:
(l)喜歡聽故事,但不愿意看著書聽講;
(2)喜歡看書聽故事;
(3)喜歡看圖文資料聽成人講述;
(4)愿意自己拿著書看,主要看畫或講畫;
(5)愿意自己拿著書看,試圖根據記憶或圖畫指辨相應的文字;
(6)愿意看書,試圖根據畫及認識的字猜測與理解書中的內容。
2、給予不同幼兒以有針對性的指導
在判斷了幼兒的發展水平后,要根據具體情況和幼兒的認識水平給予適合其水平的指導,以促進幼兒在當前水平上向更高一級的水平邁進。一個重要的原則是越少直接告訴幼兒答案越好。對于有一定相關經驗的幼兒或情況并不要緊時,成人應盡量創造機會,讓幼兒充分接觸實際。通過自己的探索和發現來學習,也可啟發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對于原有經驗較少的幼兒或在情況緊急的時候,成人可直接用榜樣提示幼兒或提供幾種可選擇的建議,供幼兒選擇、使用和嘗試。有時,教師為了引發幼兒的探究、語言或交往行為,要多次嘗試和調整,才能找到有效的方式。
3、因人而異的要求和激勵性的評價
教師要接納和支持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幼兒,接納他們不同于同伴的行為方式和需求,引導他們的發展。對于他們的特殊要求要適當滿足,允許他們與眾不同。例如,剛來園的孩子,有的可能要老師抱著聽故事,有的要抱著心愛的玩具才能喝水,有的不能像同伴那樣一次就把飯都吃完,而需要少盛多添幾次,還有的孩子可能聽著故事才能把自己不喜歡吃的水果吃下去。
教師的評價也要因人而異,要看到和鼓勵每一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使每一個幼兒都獲得成功的體驗。初來園的幼兒往往因為怕吃飯慢、怕不會穿脫衣服而不愿意來園。我們實驗園的老師,努力接納和鼓勵幼兒各不相同的穿脫衣服的方式,不統一教、統一學,更不做統一的規定和要求。孩子們有的掄起來穿,有的在床上或桌上擺好后再穿,有的在小椅子上掛好再穿。在穿的順序上,有的孩子先進頭,再伸胳臂;有的先進手,再伸頭。不管怎樣,只要孩子以自己的原有經驗穿上了衣服,都能得到老師的接納和肯定。穿衣服沒讓孩子們覺得為難,他們也就不會因為怕自己穿衣服而不來幼兒園。
(三)提供廣泛的可供選擇的學習環境和內容
學習環境和材料及內容的可選性,不僅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也是因人施教的基本條件。有廣泛的可供選擇的學習環境、材料和內容,幼兒就能自己選擇材料和決定用材料干什么。這樣,可以使幼兒積極調動自己的已有經驗,澄清自己原有的一些模糊不清的認識,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決問題。教師也可以根據幼兒的操作和行為,判斷幼兒的水平,給予適宜的、有針對性的指導。
自選活動自不必說,即使是教師有組織的活動,也要盡可能地使教育內容和操作材料具有一定的可選性。不光是不同內容和材料種類的可選,還可以是由易到難不同程度和層次的可選。過去“齊步走”的學習方式,很難促進每一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以美工活動為例,以往的做法是讓孩子們畫同樣的畫,做同樣的手工造型,這樣的活動方式和內容無法適合每個幼兒的興趣、原有經驗和水平。在評價時,教師也往往按自己心目中最好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無法使每一個幼兒主動學習,無法促進每一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在我們的實驗班,孩子們可以選擇繪畫、粘貼、印印章等自己喜歡的方式為小娃娃裝飾衣服。孩子們可以選擇紙盒、金屬的飲料罐等不同質地和不同形狀的的材料,做自己設計的火車;還可以選擇膠水、膠條、鐵絲或繩子等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式來連接車廂……孩子們在活動中不斷地形成、實踐、修正著自己的認識。這個過程就是幼兒認識的主動建構過程。
(四)在因人施教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全面發展
承認差異,發現差異,發現幼兒的閃光點和教育的生長點,形成幼兒積極的自我概念,是為了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前面講過,教師要尋求并培植幼兒的閃光點,使這一點擴散至整個領域,使幼兒對這個領域的學習產生興趣,形成自信。如老師發現孩子“愿意幫助老師做事”這個閃光點正是教育的生長點后,要充分信任孩子,并幫助他獲得成功,以后再通過提供更多的機會,使他感受到助人的意義,體驗到助人的快樂,并使他助人的“面”從教師擴大到同伴和其他人。慢慢地,孩子的這種品質就會形成。
同時,教師要挖掘和培植幼兒更多的閃光點,使幼兒在語言、科學、藝術、社會性及健康等領域都有教育的生長點,以幫助幼兒樹立在各個領域中學習的自信心,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當然,這里所說的全面發展是指各具特色、有差異的全面,這樣才能為幼兒的發展奠定較為廣泛的基礎和空間。例如,茜茜是個樂于助人,但不愛說話、不愛動的孩子,總喜歡在圖書角看書,對建筑角的活動缺乏自信。一天,老師發現茜茜手里拿著書,正在看同伴在建筑區拼地板塊。老師就想到她能勝任這個工作,于是適時地提出建議,說:“你能幫他一起拼地板嗎?他忙不過來了。”茜茜過去幫忙,很快把地板拼好了。茜茜雖然沒有搭積木,卻在旁邊看著同伴玩。第二天,那個男孩子又去建筑區了。老師見茜茜也快吃完飯了,就指著男孩對她說:“茜茜,他又在等你呢。”茜茜很快過去,和他一起拼地板塊了。漸漸地,茜茜也開始搭積木了。在這一過程中,老師既抓住了茜茜“樂于助人”的閃光點,又培植起新的教育生長點。
總之,因人施教是重要的教育策略,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教育素質和技能。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