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2 00:10:05
反思一:
要把握好指導的節奏,要求教師站在幼兒的角度。新《綱要》中指出:“以幼兒發展為本”。要求教師從幼兒的發展規律中了解“學”,在引導幼兒的發展中把握“教”。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態體現幼兒可能的興趣與需求,不要僅僅從“我想怎么教”來設計活動;同時,還要求教師在實際活動過程中敏感地覺察到幼兒真正的興趣、需求是什么,能夠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活動目標以及步驟。否則幼兒的興趣被壓制,久而久之將不利于幼兒的個性發展。我沒有敏銳地把握住當時幼兒的興趣所在,只從自己的教學目標出發,硬生生把幼兒的游戲興趣扼殺了。結果我的“教”讓幼兒變得被動,讓幼兒變得“厭學”。所以當教師為這般教學效果而欣喜和得意時,是否想到:幼兒的某一方面的發展或表面的獲得是以幼兒其他方面發展的犧牲為代價的。
反思二:
要把握好指導節奏,要求教師了解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適度介入。以幼兒的“學習”的速度為標尺定出自己“教”的速度,而且還要適應每個幼兒接受的速度,因為不同的幼兒,接受的速度是不同的。教師不要拽著幼兒的手,生拉硬拽地強迫幼兒跟著自己“跑”。必須了解每個幼兒發展上的差異,因人而易,有的放矢。那么,對劉新宇的表現教師就應該運用與其他幼兒不同的指導策略,而不應該要求他也像其他幼兒一樣說出許多方法,只要他能在這次游戲中有感受,有一點的收獲,有快樂的體驗就足夠了,否則會有欲速則不達的結果。
反思三:
要把握好指導節奏,要求教師給幼兒空間去探索、思考,要提供條件,鼓勵支持幼兒去驗證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錯誤的”想法。要允許幼兒“出錯”,不要急于用成人認為“正確的”方法或觀點去框住幼兒的頭腦。要遵循新《綱要》中引導幼兒發展的規律性原則。以發展的趨勢去關注幼兒小步遞進的過程。使幼兒的認識從幼稚到逐步成熟、從不完善的理解到逐步接近正確的認識。變“授人以魚”為“教人以漁”。在給幼兒空間的同時還必須給幼兒內化的時間,把幼兒的學習看作是一個發生在內部的、需要一定時間的漸進的過程。幼兒的理解發生在活動過程中,這個過程需要時間,需要重復。因此,不要指望幼兒可以通過一次活動就可以真正理解。人的經驗是主動建構的產物,但建構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否則會發生“有教無學”的現象,教師把學習看成了傳遞的過程而不是建構的過程,我沒有留給幼兒思考、探索的時間,而是想以一連串的提問就希望幼兒達到自己的教學目標,產生了的急于求成的錯誤思想,違背了幼兒發展的規律。
自以為幼兒學會了,而實際上教師只是完成了“教”。
總之,教師在幼兒游戲過程中可以“教”很多東西,包括游戲本身的技能也可以用多種方式方法來“教”。教育實踐中的游戲是愉悅性與教育性的統一,是教師與幼兒教與玩的互動。在游戲過程中的指導是教師利用游戲教育幼兒,促進幼兒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要職責,而保證游戲指導的科學性、合理性的前提和基礎,就是尊重幼兒游戲的主體性,發揮幼兒的自主性、積極性、創造性。指導游戲需要教師對幼兒的尊重、理解與包容,需要教師有一顆容細心、耐心的“童心”,更需要教師具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新理念。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