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1 22:40:05
三、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人際交往能力有可能得到培養
一天下午,小朋友都在玩各自喜歡的玩具。佳佳突然因為一套拼圖玩具和多多爭吵起來:“你為什么搶我的玩具,不知羞!”多多理直氣壯地說:“不對,我沒搶,是你搶!剛才是我在玩的,等我喝完水回來,你就搶去了。”佳佳委屈地說:“我沒搶,沒人玩了我才拿來玩的。”多多說:“沒有搶也得還給我,是我先玩的。”佳佳說:“要不,咱們一塊玩吧。”多多堅持說:“不行,你要還給我。”佳佳語氣溫和地說:“好多多,咱們一塊玩吧,一個人玩多沒意思。”于是,兩個小朋友一塊了起來。
從這一事例可以看出,幼兒之間的爭吵和糾紛,是幼兒人際交往中產生矛盾的表現。孩子對玩是很感興趣的,但是玩有玩的規則。一件拼圖玩具應該由誰玩,在孩子心目中是有一定道德標準的,這種標準在爭吵的過程中會越來越明確、越來越具體。也正是在這種爭吵甚至打鬧中,幼兒學會了觀察和分析,有了學習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并在觀察學習過程中掌握與同伴相處的技巧。如果孩子之間始終和平相處,沒有矛盾沖突,反而缺少了這種機會。所以,成人常常會發現,有些幼兒一分鐘前是“敵人”,一分鐘后又成了游戲伙伴。孩子一般不會像成人那樣因利益沖突而長久記恨對方。在玩耍中,孩子的最大利益追求是玩得開心、盡興和獲得成功。為了這種利益,孩子可以馬上發生沖突,也可以馬上和好。
孩子不可能總是生活在平靜溫和的港灣里,總有一天,他們要走向五彩斑斕的社會。今天的這種爭吵、矛盾糾紛,正是他們走向集體、走向廣闊的社會的必經之路。尤其是城市的孩子,更應有這種鍛煉,因為在我國,城市住宅日益公寓化,人們進出都是關門閉戶,普遍缺少相互往來的習慣,幼兒也就失去了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而在目前很多生活區里,又缺乏供孩子玩耍的公共場所和設施。加上成人過分的看管和嬌寵,寧肯花大錢買高級玩具,將孩子關在家中獨自玩耍,也不讓孩子出去找小伙伴玩。因此,幼兒普遍缺乏與同伴交往的經驗。孩子進了幼兒園,由于環境的變化和交往經驗的缺乏,必然會產生人際沖突,于是其行為往往會出現兩個極端,一是表現懦弱膽小,二是表現為有攻擊性行為。因而,幼兒間的爭吵現象不時發生。作為教師,應當通過這種現象細心地分析幼兒心理,了解發生爭吵和糾紛的原因,正確評判幼兒的行為,注意給予適時正確的引導,幫助幼兒盡可能地掌握與伙伴友好相處的方法,促進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四、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可以學習自我控制和謙讓
下午,幼兒離園前在室內自由活動。教師與早來園接孩子的家長在室外交談。這時,正在搭積木的斌斌突然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噢,我搭出高樓了,我搭出高樓了!”可是,由于他不小心,揮舞的手臂碰在身旁玲玲的臉上。頓時,玲玲哭了起來:“你為什么打人?我要去報告老師!”斌斌說:“我沒有打你!”玲玲邊哭邊說:“你打了,你打了!”斌斌急了:“我就沒打!你要報告老師,我就真打你!”說著,斌斌舉起了手。玲玲的哭聲更厲害了,邊哭邊不停地說:“就報告老師!”斌斌見玲玲哭得那樣傷心,就慢慢把手放下來說:“玲玲,不要報告老師,我不是有意的。”玲玲的哭聲變小了,但還堅持說:“就去報告老師!”斌斌語氣溫和地說:“好玲玲,對不起,不要報告老師。來,我教你搭高樓。”說著,斌斌就拉著玲玲的手坐下。玲玲不哭了,兩人一塊搭起積木來。
事實上,幼兒所產生的錯誤,很多是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特點造成的。幼兒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容易興奮,加之其性情活潑、好奇心強,往往在新的刺激下會產生不合常規的現象。再者,幼兒肢體運動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發育不完善,同時注意還不健全,所以控制能力較差,而又處于具象思維為主的階段,所以行動缺乏明確的目的性,常會不假思索就行動,且行動帶有很大的沖動性。這些情況的存在,都需要幼兒在與同伴爭吵、鬧糾紛的矛盾中經受教育和鍛煉,從而學會自我控制,學會謙讓。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