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6-30 22:14:03
培養和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不只是促進幼兒學習和掌握一些具體的知識經驗,而是對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根據影響幼兒學習動機的一些因素,在幼兒園教育情境中,如何引發幼兒的學習動機呢?
一、應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和新穎有趣的教具。
新異的,形象鮮明,生動而又富于多變的刺激物是幼兒最感興趣的,因此在活動中應充分利用或制作具有這些特色的活動教具,如小木偶、幻燈片以及各種實物、標本、圖片等。此外,還應該采用活潑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游戲、看電影、參觀等,使幼兒樂于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尤其是前一段時間上《寄信》一課,在現代社會,信對于大班的幼兒太陌生了,更不要說了解寄信的過程,但園領導安排大班幼兒去郵局參觀的活動,使幼兒很直觀地了解與獲得了一些知識經驗。這比老師直接講解更使幼兒理解,幼兒也更感興趣,更能引發幼兒學習動機。
二、設置問題情境。
如果幼兒本身沒有學習的欲望,即使成人勉強他進行學習,也不會收到理想的效果。相反,如果教學內容、活動設計等不能引起幼兒興趣,則盡管幼兒有內在的學習動機,也難以維持學習活動。利用精心設置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這是將內在動機和外加動機有機結合的有效措施。
問題情境是一種適度的疑難情境,是幼兒力所能及、但需要一定努力和投入才解決的問題狀態。問題情境的設置通常是通過教師的啟發式教學方式來實現的,而不是填鴨式或直接地將答案告訴幼兒。記得上《歡迎新年》這一課時,由于這個故事比較抽象,如果直接講給幼兒聽,他們并不會太感興趣。我先提問幼兒:“新年快到了,我們小朋友想怎樣歡迎新年呢?”回答很多:拍手、跳舞、唱歌、穿新衣、放炮………我又引導幼兒:“那你們知道太陽、云彩、風兒、雨水、小昆蟲、小動物它們是怎樣歡迎新年的嗎?”幼兒們一個個很迷惑的說:“不知道。”我趁機說:“那當你們聽完這個故事就會明白了,想聽《歡迎新年》這個故事嗎?”幼兒的好奇心便受到引發,產生一種沖動要去探究個明白,因此會很認真地去聽故事。
三、制定具體、明確而適當的學習目標。
幼兒活動的目的性較差,更不善于獨立地提出活動的目的,這就談不上有明確的方向性和堅持性。因此,教師應該有計劃地在幼兒的游戲、作業、勞動等活動中,不斷地向兒童提出各種具體而適當的要求,鼓勵幼兒支持把每件事情做完。向幼兒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可以激發幼兒完成任務的愿望和積極性,使幼兒抱著期待的心情準備投入學習,并能專心于學習活動。比如:老師在讓幼兒畫畫前,提出明確的目標:“今天小朋友們畫的畫是要送給你最親最愛的爸爸媽媽的,看看誰能畫一張最好的畫送給爸爸媽媽。”有這樣明確的目的,幼兒很容易產生強烈的愿望來從事繪畫活動,并自覺地專心地完成這一作業。不過對幼兒的要求必須是他們力所能及的,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使幼兒努力完成學習活動后,可產生成功感和喜悅感。
四、給予積極總結,使幼兒有成功體驗。
鑒于老師在幼兒心目中所占的重要位置,老師對幼兒所完成的任務表示贊賞,肯定幼兒的進步和努力,則幼兒更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進取心增強,自然渴望做更多使他們獲得成功的事。因此,老師要對幼兒有積極的期望,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成功,盡量避免使他們感受到挫折,這樣他們對學習自然會表現出更大的熱心。
老師應該對幼兒有積極的期望和全面的評價,幼兒的能力是體現于多方面的,在某一學習活動上落后于他人有幼兒,并不意味著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較差,老師要善于發掘這類幼兒的長處,并給予機會讓他們把長處表現出來。如果幼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能力,則他們的潛能便能得到發揮,也會引起他們對其他方面的學習動機。
當幼兒遇到困難而失敗時,老師應采取支持的態度,鼓勵他們繼續嘗試,并對幼兒的進步給予獎勵。不應以統一的標準去要求、判斷幼兒完成活動的水平,應以幼兒的進步為基準,引導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激發他們的進取心。
總之,幼兒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因人而異,老師需要針對不同的對象和具體的問題來采取相應的引發措施,來收到理想的效果。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