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6-16 10:23:24
生育寶貝之后,媽咪的生活變得忙碌而又單調,整天都圍著寶貝轉,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導致身體超重、心理壓力、盆腔器官復位不良等麻煩隨之而來。
Queenaa:我老公很想我為他生一個寶寶,但是我是一名職業女性,真的很怕因為生了寶寶后身長走樣。但是又覺得很對不起我老公,他那么愛孩子。親們,你們可以告訴我,生完寶寶后真的可以通過運動來塑身嗎?事實上,每天鍛煉一小會兒,對于媽咪來說不僅能夠緩解壓力,促進器官復位,而且還能放松心情,恢復久違的靚麗身材。那么,媽咪應該怎樣鍛煉呢?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不過為了寶寶的健康,還是有很多準媽媽在懷孕期間“大開吃戒”,結果生產之后身材嚴重走樣。這時,正確的產后運動有利于身材的恢復,還能調節煩躁的情緒,讓新媽媽們精神飽滿地投入到哺乳和工作中,重新找回孕前的自信。
幸孕草提示:有人認為坐月子就意味著產婦要臥床休息一個月,其實這是不必要的。由于分娩產婦會感到很疲勞,所以產后24小時內需要臥床休息,但第二天就可以起床做適當的活動,行會陰側切術或剖宮產的產婦也應該盡早的離床活動,但應以不感到疲勞為宜,這樣有助于產婦體力的恢復,能促進子宮收縮復舊及惡露的排出,促使其盡早排尿、排便,避免或減少靜脈血栓的形成,以及盆底和腹肌張力的恢復。產婦如有會陰側切傷口,應取健側臥位,(即右側臥位,因會陰側切傷口一般在左側),這樣可以防止惡露或糞污染側切傷口,產婦起床時不應過快過猛,防止一過性腦缺血而摔倒,產褥期應保證產婦有充足的睡眠,每天要保證10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半個月后可做較輕的家務勞動,一個月后可逐漸恢復正常人的活動,但產褥期應避免重體力或蹲位姿勢的勞動,也不要戰立過久,以免造成日后的陰道壁膨出和子宮脫垂。
幸孕草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三種有益于產婦的運動,產媽媽們,快行動起來吧!
骨盆腔底部肌肉訓練操
骨盆腔底部肌肉介于恥骨和尾椎骨之間,由多層肌肉構成,其間經過尿道、陰道和直腸。懷孕期間,由于骨盆壓力增加,導致骨盆腔底部肌肉松弛,骨盆底就會向下凹,有可能造成尿失禁。另外,自然生產時骨盆腔底部肌肉可能有裂傷,導致肌肉功能變差,也會造成尿失禁。所以,在生產之后應該加強骨盆腔底部肌肉訓練。
骨盆腔底部肌肉訓練開始得越早越好。在身體狀況良好的前提下,自然生產的產婦第3天就可以開始鍛練了;剖宮產的產婦則需要等傷口復原之后再開始鍛煉。骨盆腔肌肉訓練的基本步驟是:
1.仰面躺在床上,雙手平放在身體兩側,膝蓋彎曲支撐起雙腿,腰部緊貼床面。
2.同時做3個動作:用嘴吸氣、用力收腹、臀部外側肌肉夾緊,動作保持2秒鐘后放松,用鼻子吸氣,然后重復動作10次。
產褥操
由于妊娠和分娩,會使腹壁和骨盆底部(即尿道、陰道和肛門區域)的肌肉松弛下來。有意識的鍛煉,可促進這些肌肉的校復,加強緊張度,預防產后容易發生的尿失禁,生殖道脫垂等毛病。
鍛煉方法很多,可以做產褥體操,就是在床上做體育鍛煉。第一天到第三天,做抬頭、伸臂、屈腿、抬腿等動作,每天4—5回,每回6—8次;一周后再加上仰臥起坐的動作1兩周后還可做胸膝臥式或四肢撐床臀部抬舉,可以防止子宮后倒。經常做收縮肛門的動作,簡便易行也有益處。
幸孕草提示:因為懷孕,腹部肌肉被拉到極限,骨盆底部肌肉也被拉開。產褥操就是為使這些部位恢復到原來的狀態而編排的。適當地活動身體肌肉,加速血液循環,使產后母親身體早日復元。另外,還使身體變苗條,起著美容作用。產后24小時以后,得到醫生及助產士的允許可以開始做產褥操。最初從極輕微的動作做起,以后逐漸加大運動量。各種運動每日做2—3次,要有毅力堅持做下去,要恢復到分娩前的身體狀態,最少需要1個月。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