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09-06-04 11:08:41
◆家長關心的四大問題
1.超常兒童男女孩比例是多少?
美國學者在《科學》雜志發表文章稱,至少在數學能力方面存在著男生優于女生的現象,這種性別差異是生物性因素決定的。另有關注大腦兩半球功能特異性的研究也發現,不同性別個體的腦功能有所不同。英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則表明,男女超常兒童在進行認知作業時,激活的腦區有所不同。
施建農介紹,從中科院心理超常兒童研究中心已經招收的超常教育實驗班的學生的情況來看,男生的人數明顯多于女生。
2.智商高就是超常兒童嗎?
盡管帶著孩子來參加“超常兒童”測試,但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心理所超常兒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農看來,許多家長并不知到底什么是“超常兒童”。
“廣義的超常兒童是指在某個方面比一般同齡人具有優勢的孩子,目前超常教育主要針對的是狹義上的超常兒童,即那些在認知能力、學業成績方面比較突出的。”施建農解釋,根據我國心理學家的觀點,一個兒童只要在心理活動的任何一個方面的表現比同齡人的平均表現高兩個標準差,或高于比自己大兩歲的兒童的平均表現,那么他就可以被認為是這個方面的超常兒童,“事實上,在心理學界,一直認為超常兒童的表現可能是多樣性的。也就是說,只要在某一個方面表現出色就可以認為在這方面超常。”但對于一些信奉智力測驗的學者來說,超常兒童就是那些在智力測驗上得高分的人,自從智商(IQ)的概念提出以后,IQ的分數就成了衡量一個兒童是否超常的標準,通常那些IQ在140以上的兒童被認為是超常兒童,這個標準隨后改成130。
“以前由于人們不了解超常兒童,不能認識超常兒童的特殊行為方式,而把超常兒童看成是問題兒童。”施建農說,由于超常兒童具有比較特殊的心理特征和行為表現,在一個為大多數兒童設置的普通教育班里,一些超常兒童就會顯得很不適應,有的就被認為有行為問題或學習習慣問題而被老師和家長當成問題孩子來處理。
曾經有過這么一個例子,一個家長講自己的孩子對數字特別敏感,但總愛轉動眼珠,對此老師家長都煩他,一次家長隨口問他,81里有幾個9,當時孩子還不會除法,但見他眼珠轉動幾下答案就脫口而出,問怎么算出來的,孩子回答“9乘以10是90,說明90里有10個9,90減9就是81,那81里有9個9。”家長當時就驚得目瞪口呆。后來經測試,這名孩子確實是超常兒童,在上超常班后,孩子各方面表現都非常出色,原來在老師家長眼里的壞毛病早已改正。
3.超常兒童會“早熟早衰”嗎?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從1985年到2000年共開辦了十幾期少年班,培養了約500名少年大學生。現在這些少年班的畢業生過得怎樣呢?他們是否都成了棟梁之才?調查發現,少年班全部畢業生中后來取得碩士以上學位的超過85%,絕大部分的“處境”較好,但稱得上“拔尖人才”的科技工作者并不多。
看看其他關于“神童”的消息:上海市6歲的龍龍在爸爸打造神童計劃的重壓下終于不堪重負,倒在了書桌旁,被醫生診斷為大腦中樞語言程序錯亂;湖南“天才少年”魏永康肄業回家……急于讓神童快速成長,往往起到拔苗助長的作用,最終,本可以成大器的人才,卻成為平庸之輩。
教育理論研究專家趙忠心指出,絕大多數神童最后走這樣一條路:5歲神童,15歲才子,過了20歲就成庸人。因為被稱為“神童”的孩子有很大壓力,壓力來自成人的心態。孩子進了超常班,人們就會一直以超常的概念看他。其實,超常兒童應該放在普通人當中,培養良好的性格,不管這個孩子現在如何優秀,他將來都要走向社會。如果過早地將超常兒童圈在一個超常的圈子里,不僅讓這些孩子覺得孤獨,勢必給這些孩子造成一些誤導,造成性格缺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施建農說,我們可以發現神童,但我們卻創造不了神童。如果面對一個處于常態水平的孩子,非要把他強化培養成神奇人物,這是不可能的,也沒有意義。家長們要有一個清醒認識,用平常心看孩子,不要有過高期望。曾經是神童,長大不一定能成才;不是神童,長大了也能成為偉人。>>>超常兒童超常在哪里?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