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育兒 2009-06-03 16:12:01
春天萬物復蘇,也是一些疾病易發的季節,人們在享受春天的時候也要注意保健,提防這些疾病。腮腺炎在這個季節多發,孩子們脫衣玩耍時要特別注意;壓力大,年輕人胃腸老不舒服;老人腿腳痛,原是下肢動脈硬化導致。
病毒傳播
腮腺炎盯上孩童
病例:上周二,陸女士帶著女兒貝貝來到南京市中醫院兒科。貝貝感冒有好幾天了,但吃了藥總不見好,而且從上周一開始,貝貝的腮部也腫了起來,吃東西時還隱隱作痛。因為她有同學得了腮腺炎,所以陸女士擔心女兒也是腮腺炎,趕緊帶她到醫院,結果醫生診斷,的確是腮腺炎。
專家分析:南京市中醫院兒科隆紅艷醫生告訴記者,腮腺炎就是老百姓俗稱的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痄腮的最初癥狀類似上呼吸道感染,多為噴嚏、發熱、流涕,但是如果按照上呼吸道感染治療效果并不好,過幾天一側或雙側腮部腫大,有壓痛及彈性感,張口不利,咀嚼疼痛,腮腺管口可見紅腫。一般持續4—5天開始消退,整個病程約1—2周。
最近一段時間,天氣時暖時冷,很多兒童特別是學齡期兒童容易出現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與在學校上學玩耍嬉戲,衣服不能及時增減有關系。有些小孩子一開始是單純的上呼吸道感染癥狀,但過兩天就表現為流行性腮腺炎癥狀。
本病主要是通過飛沫傳播,健康兒童與腮腺炎兒童玩耍時,如果健康兒童吸到了含有腮腺炎病毒的空氣,就可能傳染上腮腺炎。
這段時間患痄腮的兒童比較多。治療痄腮多以清熱解毒,疏風散熱,軟、堅散結通絡為主,根據疾病輕重,痄腮分為溫毒在表型及熱毒蘊結型,根據病情的不同,治療也會有所差異,患兒應該及時治療。如果治療不及時,部分患兒還會并發腦炎、胰腺炎,男童會有睪丸炎,女童會有卵巢炎,可能影響到將來的生育,所以不能忽視。
壓力太大
年輕人胃腸發難
病例:28歲的蘇小姐是某傳媒公司的白領,患功能性胃腸病已有10個年頭。每逢考試、工作緊張、情緒不好時,她的胃腸馬上就有反應,就像天氣預報那么準確。最近因為忙于公務員考試,蘇小姐復習很緊張,她的肚子就沒安生過,腹脹、腹痛、腹瀉交替進行,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
上周六,再也忍不下去的蘇小姐一大早就來到南京市第一醫院消化科求助專家,經仔細檢查診斷,醫生為其進行了治療。
專家分析:記者從南京市第一醫院獲悉,上周因胃腸不適前去該院就診的患者人數一直居高不下,每天都在120名左右,中青年人占了80%,主要是急性胃腸炎、胃潰瘍等疾病。但其中有近20%是功能性胃腸病患者。專家提醒,臨床功能性胃腸病的診治應兼顧身心兩方面。
該院門診內科主任王巨昌介紹,近幾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工作壓力的增大,功能性胃腸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患者以中青年居多。一般來說,功能性疾病是比較安全的,不太可能引起更大的器質病變,但它對人們的生活影響卻一點都不小。首先,它會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同時,不少患者因為腹瀉而使用抗生素治療,導致菌群失調,容易合并腸道致病菌感染。
“最大的問題是,由于長期腹瀉,又找不到原因,許多患者會產生嚴重的焦慮、抑郁情緒。我們曾經遇見過一位女性患者,因為反復治療不見效果,情緒低落,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對于這類胃腸病患者的治療,王巨昌提出,對于病情較輕者,應立足于調整患者心態,改變生活方式,必要時加用調節胃腸道動力和感覺的藥物,而心理方面以認知治療為主。
對重度患者,一方面需積極調整胃腸運動和桿菌功能,同時需選擇心理認知、行為治療以及放松、催眠、生物反饋治療等,必要時加用抗焦慮或抗抑郁藥物。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診斷上,還是必須有專業醫生來進行,而如果服藥過程中還出現消瘦、貧血或黑便等情況,一定要立即就診,以免貽誤病情。
動脈硬化
腿腳痛困擾老人
病例:62歲的朱老太太最近走路很不穩當,時間稍長右腿就會疼痛,有的時候還會痙攣,感覺沒有力量。需要休息幾分鐘才能再次行走。朱老太太開始以為是缺鈣、骨質疏松導致的,就買了點補鈣的保健品吃吃,哪知道吃了一段時間也不頂用,腿疼的毛病反而越來越重了。上周,朱老太太來到南醫大二附院,結果被診斷為右下肢動脈硬化。
專家分析:南醫大二附院普外血管科楊其鵬主任介紹說,下肢動脈硬化從癥狀上看,主要表現是間歇性跛行、行走困難、靜息痛等。間歇性跛行是指病人行走一段距離后,血管由于狹窄或閉塞供血不足出現下肢肌肉疼痛、痙攣及疲乏無力,需要休息數分鐘后才能緩解再繼續行走。靜息痛是指有的患者后期因為嚴重的下肢供血不足而出現下肢的持續性疼痛,夜間疼痛尤其明顯,往往難以入睡,常在睡眠中疼醒;同時足部皮膚溫度顯著下降,還有的患者患肢皮膚顏色發生變化,明顯蒼白或出現潮紅紫斑,患者足部觸不到脈搏。發展到后期,粥樣斑塊將動脈血管腔部分堵塞或完全堵塞,使得小范圍動脈血停止流動或流速十分緩慢,以致血液迅速凝成塊并且不斷延長,完全堵塞動脈腔,導致腿部、腳趾或兩腳趾間潰爛、發黑,甚至壞死,最終面臨截肢。
據介紹,南醫大二附院普外血管科近日就接診了多例此類患者,年齡多在70歲左右,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尚有不少在50歲左右就發生此病的患者。
楊其鵬提醒老年朋友,有的患者由于行走較長距離后才出現間歇性跛行,因此得不到重視;還有很多患者在出現間歇性跛行后,被當作一般的腰腿痛或缺鈣而長期誤診,個別患者甚至做了骨科手術。
對于下肢動脈硬化的治療,早期可以使用血管擴張藥,意在促進更多的側支循環形成;也可以輔助使用一些中藥,以緩解癥狀;但如果癥狀嚴重,還是應該采取手術治療;如果僅是局限的動脈狹窄,可以在局部麻醉下經皮穿刺,對狹窄部位進行球囊擴張,然后放置一個支架進行支撐,從而恢復動脈血流。如果已經完全閉塞,就必須行血管搭橋術,以便能及時地挽救肢體。
同時,楊其鵬指出,下肢動脈硬化癥要防患于未然,年輕時就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盡量避免高脂肪飲食,平時可以做適當有規律的步行鍛煉,放棄吸煙、酗酒等不良嗜好。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