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39健康網 2009-05-23 17:57:31
醫學上把出生后28天以內的嬰兒稱為新生兒。
這一時期是小寶寶脫離母體,為獨立生活進行生理調節的適應時期。
由于內外環境發生極大變化,而其適應能力又不完善,新生兒在初生后第1~2周特別容易生病,如溶血、體溫不升、出血、體重下降、感染。同時,分娩過程中帶來的產傷、窒息以及先天性畸形也是新生兒早期的重要問題。
年輕父母呵護新生寶寶,要細心觀察小寶寶的日常飲食作息,留意細節,具體關注下面的10個關鍵詞:
1.吃奶
正常嬰兒出生后,皮膚與母親接觸時,就有覓食反射吸吮功能,吸吮有力是初生兒健康的標志。父母只要掌握每四小時進食這一大原則即可,早點哺乳或晚點哺乳完全可以根據嬰兒自身的需要,四小時的進食習慣應該至少持續兩周以上。
若小寶寶吸吮力弱、頑固性口區吐,提示身體有病。如果小寶寶不能吃奶喝水,那么他可能病得很重。父母一定要帶小寶寶上醫院檢查。
2.呼吸
新生兒剛從媽媽肚里娩出來后,就開始了第一次呼吸,緊接著啼哭、肺泡張開,呼吸頻率快40~80次/分。
如果看見小寶寶呼吸急促、呻吟、面色青紫、凹陷呼吸(指吸氣時胸凹陷),就要留意小寶寶可能有呼吸系統疾病。
3.哭聲
哭聲是嬰兒的語言,也是表達自己要求的一種方式。正常嬰兒哭聲響亮,滿足要求后就安靜了。
小寶寶嗜睡、少哭、哭聲弱或過度啼哭,這些現象他是生病的信號。小寶寶的病理性啼哭一般以腹痛、口腔痛及頭痛最常見。
4.體溫
正常新生兒體溫波動在36℃~37℃之間。使用體溫表經常測量孩子體溫,有助于及早發現體溫失衡如發燒(體溫>38℃)或低體溫<36℃)。用手經常摸一摸孩子的手腳,也會覺察到體溫變化。
5.大小便
正常新生兒一般在生后第一天排便,在12小時內開始排出墨綠色胎糞,約2~3天排完。
若生后24小時沒有排出胎糞或48小時沒有排尿視為異常情況,應檢查是否為先天性尿路畸形或肛門閉鎖。
若發現孩子大便為柏油樣,提示上消化道出血,以維生素K缺乏居多;如果是鮮血便提示腸出血;每天大便次數超過6次需要引起重視,可能患有腸道感染。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