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 2009-04-23 19:50:18
“三高”媽媽巧避險
雖然“三高”媽媽的生育面臨著很多的健康危險,但這些危險也是可以通過一些方法盡量避免的。究竟怎樣才能幫助“三高”媽媽順利地產出聰明可愛的小寶寶呢?
縮短產前檢查間隔時間
高齡準媽媽應縮短產前檢查間隔時間,要從確診懷孕開始,每半月檢查一次,并要特別注意血壓和尿的檢查,以便及時發現是否患有妊高征。自第3個月起,每周檢查一次,關注胎位情況。但如果只是在孕7個月前發現胎位不正,不必太過緊張,只要加強觀察即可。因為在妊娠30周前,胎兒相對子宮來說還小,而且母親宮內羊水較多,胎兒有活動的余地,會自行糾正胎位。若在妊娠30~34周還是胎位不正時,就應請醫生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矯正。 謹慎對待預產期前的一個月
通常醫院都會組織對準媽媽進行定期的懷孕生育知識學習,這有利于準媽媽做好孕期保健和心理調整,保證健康生產。“三高”媽媽一般比較忙碌,很少有時間參加這種學習。但即便再沒有時間,預產期前1個月,也要通過醫生或書本來了解有關分娩的知識,做好心理準備。這段時間,“三高”媽媽尤其需要保持正常的生活和睡眠,吃些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雞蛋等,為分娩準備充足的體力。
一定要避免超大胎兒
正常大小的胎兒可以通過正常骨盆而順利分娩,但是過大的胎兒胎頭過大或肩部較寬,就很有可能“擱淺”在骨盆入口處,通不過骨盆就很可能造成難產。“三高”媽媽產道和子宮的收縮性低,更容易發生危險。為防止胎兒超大,在妊娠期間,應合理膳食,多吃新鮮蔬菜和含蛋白質的食物,少吃碳水化合物、脂肪量高的食品,如甜品、油炸食品、甜飲料、水果等。如果整個孕期體重增加20公斤以上,就有可能使胎寶寶超大。懷孕3個月以內增加2公斤,懷孕3~6個月或7~9個月各增加5公斤,前后共增加12公斤左右為宜。
快樂能戰勝一切!
“三高”媽媽生產確實存在著較多的危險,但是只要做好孕前保健,還是可以規避風險,順利的生產的。有些“三高”媽媽自確診懷孕后,就憂心忡忡,擔心分娩時會出現問題,這種心理對準媽媽自身和胎兒的健康都非常不利。保持孕期心情舒暢,心理平和,“三高”媽媽完全可以相信在現代醫療條件下,只要積極與醫生配合,平安分娩并不太難。
慎選分娩方式 助順產
硬膜外麻醉
原理:這種麻醉方式鎮痛效果較為理想。通過硬膜外腔阻斷支配子宮的感覺神經,減少疼痛,由于麻醉劑用量很小,準媽媽仍然能感覺到宮縮的存在。在整個分娩過程中需要婦產科醫生與麻醉科醫生共同監督、監測。
優點:可以有效地緩解疼痛。
局限性:產程可能會因為使用了麻醉劑有所延長,但是可以通過注射催產素加強宮縮,加快產程。而且對麻醉技術要求比較高,因此需要麻醉師的全程配合和監控。
坐式分娩
長久以來,仰臥位分娩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其實不然。專家認為:傳統的仰臥弊端明顯,往往使產婦骶尾關節難以擴張,導致骨盆出口狹窄,子宮壓迫盆腔大動脈及大靜脈,造成胎盤血流減少而影響胎兒,這種分娩姿勢是與生理相悖的不利姿勢。
而坐式分娩是一種很古老、很自然的生產方法,早在18世紀以前,女性就采用過坐式分娩。它有六大優點:
一是可以縮短產程;
二是可使胎兒對宮縮的壓力增加;
三是可以增大骨盆的出口間徑;
四是可以減少骨盆的傾斜度,有利于順利分娩;
五是改善胎盤血流供給,減少胎兒宮內窘迫率和新生兒窒息率;
六是準媽媽在分娩時感覺舒適,可以環視周圍一切,減少緊張、恐懼與不安的情緒。改變生產姿勢同樣也能緩解準媽媽的緊張情緒,從而減輕產痛。
目前,國內已經有醫院允許準媽媽采用包括坐式分娩姿勢在內的各種立式姿勢進行分娩,可以自動調整的產床給分娩提供了很大幫助,分娩越來越人性化。
“三高”媽媽呼吸特別指南
不同的呼吸法可以在分娩的不同時間里幫助“三高”媽媽放松、保存體力、控制身體、抑制疼痛,而且還有助于增強“三高”媽媽的信心。因此,在很多產前體操訓練班中,大部分時間用于學習如何放松身體及掌握不同的呼吸方法。
深呼吸:用力吸氣使肺部充滿了空氣,保持數秒,隨后是緩慢而深沉地將氣呼出。這會產生一種鎮靜的效果,在子宮收縮的開始和結束時做上述呼吸是最理想的。
淺呼吸:只使肺的上部充氣,呼吸豐滿而短促,嘴唇微微開啟,通過喉把氣吸入。淺呼吸約10次之后需要做一次深呼吸了,之后再做10次。當子宮收縮達到高點時可采用這種淺呼吸。
淺表呼吸:在陣痛頻繁的時候,最容易和最有用的方法就是進行淺表呼吸,類似于喘氣。你可把這種方法設想為”喘氣、呼氣、吹氣”。分娩時,準媽媽會被要求做多次的喘氣,其中一次是在子宮頸全張開之前,在過渡到停止往下施加腹壓期間進行的。為了停止換氣過度,可喘息10~15次,然后屏住呼吸默數5下。
很多“三高”媽媽在陣痛開始后,會因為疼痛而失去控制,無法實施。因此建議“三高”媽媽拿出在工作方面的干勁,最好在產前就將呼吸法記牢,并多多練習。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