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 2008-02-15 14:13:15
有耐心地“畫好人生第一筆”
新學期,上海市教育部門對小學一年級新生增設2―4周的“學習準備期”,以做游戲、交朋友取代一上來就認字、做算術,幫助孩子們更好地進行“幼小銜接”。如今,一個月過去了,孩子的正常教學已經展開,那么“后準備期”階段怎么辦?是不是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幼兒園生活的一頁徹底翻過,立即變成小學生了呢?教師在準備期所做的各種嘗試能否發揮作用?
[專家支招]
“準備期”后要“勻速”不要“提速”
“老師和家長還是要有耐心,不要著急。”上海師專附小校長韓新文告訴記者,“學習準備期”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斷奶期”戛然而止,每個孩子的個體情況是不同的,適應小學生活的過渡期也會長短有別,有的可能用不了一個月,有的可能需要兩個月甚至半年。設置“學習準備期”,就是為了讓孩子適應環境的變化,包括培養孩子的關注興趣、與老師之間的情感,當然還有行為習慣,而這些東西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
作為五年前就開始進行“幼小銜接”實踐和探索的上海師專附小負責人,韓新文對2-4周“學習準備期”后應該怎么過,還是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對于走出“準備期”的小學一年級孩子們來說,經過“學習準備期”的調整,各方面都已經“很像樣”了,當然還需要努力。從剛踏進小學校園時一臉的茫然,到如今兩眼炯炯有神,對小學生一天的生活充滿自信,短短幾個星期內的進步令人欣喜。
而且,孩子們不用擔心“學習準備期”里耽誤的課程進度會“轉移”到“后學習準備期”,因為“過了國慶長假就要‘收骨頭’”的做法是違背設立“學習準備期”的初衷的。市教研室相關負責人近日在總結“學習準備期”的試點工作時也指出,度過了“準備期”后,仍主張各校保持教學上的“勻速”,而不要盲目“提速”。
實際上,“學習準備期”并不僅僅針對一年級新生。對于教師來說,也應有個“準備”的過程,那就是提高對孩子的關注度,用人格魅力來感染孩子,用自己上課的專業水平、能力和知識面來吸引孩子,幫助孩子們培養和鞏固行為習慣,“畫好人生的第一筆”。
雖然孩子們已經走出了“學習準備期”,可還是一株株脆弱的嫩芽,需要進一步的精心呵護。在這方面,教師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比如用數碼相機記錄下孩子課堂成長過程中有意義的精彩瞬間,有時不要太注重結果,而要關注孩子做事的過程。至于對孩子的評價,也不應像隔壁鄰居的評價一樣只言片語,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才能下結論。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讓孩子和家長們明白,現在所做的一切,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
對于學生家長來說,“學習準備期”要成功,關鍵在家長和教師,家長的心態首先要轉變,孩子要有準備期,家長也要有準備期。“學習準備期”期間,會收到半張A4紙大小的“班級大名片”,學校的名稱、孩子所在的班級、班主任姓名以及任課教師的姓名、學科、聯系方式,甚至學校的地址、郵政編碼、總機電話和網址一目了然,任課教師和學校領導成了家長貼心的朋友。家長還可以通過日反饋表、月反饋表,從一個個看起來很簡單的問題中窺見孩子成長的軌跡。
“學習準備期”結束后,日反饋表、月反饋表還會繼續成為家校互動的紐帶,家長也應該從各方面繼續關心孩子,在家庭這個“第二課堂”與學校的辦學理念達成一致,在學生本人、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讓孩子的“幼小銜接”更加健康地達到預期目標。
[學校做法]“后準備期”關鍵詞:允許差異發展
關鍵詞1:
保持學習、生活好習慣
虹口區第三中心小學在“學習準備期”階段,教學中放慢了孩子的學習進度,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促進師生情感交流。
該校教師辛梅香自編兒歌,讓學生在讀讀背背兒歌的同時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通過十幾個課堂游戲教會學生掌握良好習慣;帶學生參觀校園,認識學校的每一個處室,讓他們盡快熟悉周圍的環境。在學前培訓時,通過學生彼此胸前掛著的姓名牌,認識新伙伴,用學生自己的照片和作品布置教室、教他們學習自己整理書包等活動,消除孩子入學的陌生感。辛老師告訴記者,好習慣一旦培養后,在“學習準備期”結束之后也不用擔心學生會忘。接下去要做的,只是保持住已經培養好的習慣。
辛梅香提到的良好習慣包括行為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以及勞動習慣。
比如,行為習慣中,早上進校門孩子要和校門口老師主動打招呼。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每周一要舉行升旗儀式,每天都要有新的教學進度,盡可能不要請假。做事不拖拉,有意識訓練孩子吃飯、做作業的動作。學習習慣則包括了學生要積極開動腦筋,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獨立完成作業;作業本要保持清潔,書面整潔,一定要用墊板,用橡皮時拿掉墊板;訓練速度由慢到快,重視質量,書寫姿勢要端正。
要讓學生能適應正常的學科教學,學習方法的培養非常重要。要讓孩子學會自查;每天堅持復習、預習;學會看課表;愛護學習用品;書本上不能亂畫,學習用品不能亂丟亂放。
辛梅香也注意到了學生認知程度的差異,在后續教學中,反復拿出學過的生字進行鞏固,達到字的高“出鏡率”。同時承認這種差異的合理性,不過分強調每個學生都要記住每個字。
而學校還要利用網絡短信平臺,把學生的在校情況及時地和家長溝通,讓家長配合學校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接下來的學習生活。
-關鍵詞2:
允許孩子有差異的發展
楊浦小學從1994年就開始了針對小學新生的入學準備期教育。校長張治說,小學新生的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設立準備期能夠進行一下鋪墊,架設一個坡度,從而引導學生進入準備期后的正常學習狀態。
張治告訴記者,雖然“學習準備期”有近一個月的時間,但在開學以后的2周,學校就有意識地為“后準備期”階段作準備。“一方面是按照市教委的要求進行學科準備期教育,在課堂教學上根據兒童的特點,動靜結合。另外,我們也不失時機地在教學中逐步加入一些知識、技能型內容,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empirenews.page--]
張治表示,在準備期階段培養兒童的學習習慣十分必要,這包括了孩子握筆的姿勢、寫字的姿勢等,而這些都被貫穿于語文、數學的學科教學中。張治認為教師在其中要發揮作用,“作為教師,要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比如孩子有意注意的養成,學生在課堂上發言時學會聆聽其他同學的發言等。”
考慮到“學習準備期”結束后,學生很快就要進入常態的學科學習,因此“學習準備期”過程中就要與學科教學有所交叉。比如,語文、數學課上交叉進行學科教學與游戲活動,在教學中引入游戲的教學法。
現在本市大多數小學都已實現了小班化教學,因此更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及其差異性。張治強調,在“后學習準備期”更要讓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進入階段,允許孩子有差異的發展,而不是搞“一刀切”。
另外,學校的基本教學模式也要讓家長了解,進行常態學科學習時的注意要求等,在“學習準備期”結束前就要讓家長心中有數。據張治介紹,為此,學校特別開了公開課讓家長前來旁聽,并對家長進行輔導,提供一些教學上的案例。另外,學校還建立家校聯系手冊,開學至今,每天都有“友情提示”。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